·延伸阅读·
穿越!古文尚书!
■ 王晓熊
新京报 2008-11-2 5:22:30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左二)与同事们在研究竹简。 新华社 郭海军 摄
近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校友捐赠的2000余枚古代竹简,经专家比对,判断这批竹简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遗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中国各地均出土过重要的古代文献材料。而入藏清华的竹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文献内容本身,都更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其中出现了解决中国学术史的最大疑案———《古文尚书》的线索。
秦始皇为了实现国家对知识的垄断,下令焚书。项羽入关,又火烧咸阳。汉代初建,天下纷争,惠帝才废除了禁止民间藏书的“挟书律”。然而烬余之后,连宫室秘府之中,都没有几本藏书,于是政府设立赏格,鼓励民间献书,才有零星的村夫农妇不断发现尘封多年的竹简。而长于记诵的学士们也抖落记忆,用汉代流行的文字将儒学的重要经典一一复现出来。
汉初人说,六经之中,受秦火之灾影响最大的是《尚书》。至汉文帝时,天下通晓《尚书》的只剩下一位前秦博士:山东伏生。伏生曾将这部经典藏在屋壁之中,但逃难归家后发现仅残存29篇。这段史籍中的传说不尽可靠,因为当汉廷派出精干的官员晁错去向伏生学习《尚书》时,90岁的伏生并没有把残存的竹简公诸于世,而是向晁错口授他所记得的篇章。东汉的卫宏在《古文尚书》序中说伏生的口音很重,必须通过女儿向晁错转译,而晁错的笔录当中更是有不少笔误。这份笔录用汉代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
孔子的后裔孔安国曾接收过拆迁“孔子故宅”时发现的一批竹简。《汉书》上又说这批书是孔家旧藏。这就是所谓的“孔壁遗书”。这批书包括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尚书》,也就是《古文尚书》。孔安国将这批书献给武帝。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当时《古文尚书》没有如《今文尚书》一样成为“官学”。直至汉成帝时,才又有人想起这桩事来。当时一位才子张霸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将《今文尚书》旧序加上一些《左传》的内容,拼凑了一部120篇的《尚书》进呈御览。成帝命人与内府所藏的古文比对,内容完全不合。犯了欺君之罪的张霸论律当斩,却被成帝惜材饶过,并将这部假尚书一并收藏。这是有关《古文尚书》的第一道历史烟幕。
王莽乱后,两汉间的小学大师杜林也曾私藏过一部“漆书《尚书》”。但是经历过三国的动乱,这部用“漆书”写就的《尚书》也失传了。到了东晋时,一位名叫梅赜的人进献了据说是他收集到的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被立于学官。从此成为儒家经典。今天《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便是梅赜尚书与今文尚书的合编。
宋代以后,不断有学者怀疑这部《尚书》的真伪。这部书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无可取代,宋代理学先生们奉为金律的“虞廷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便出于《古文尚书·大禹谟》。清代学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判“古文”为梅赜伪造,一时扭转了千年的定论。但其后,毛奇龄等学者奋笔反驳,至今200年矣,《尚书》的真伪争论还是没有平息。无论学者们如何细心考据,此前的所有研究都是在传世文献的细缝里索隐抉微。战国竹简《尚书》的出现,令研究者们能够像穿越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穿过重重的历史迷雾,回到秦火以前的时代一睹《尚书》的真容。前代学者毛、阎有知于此,恐怕都会再起于地下。
(作者:王晓熊,上海,语言学博士)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京报2009-4-26 2:24:59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