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来看,2009年的“公祭风”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而减弱。
3月29日,河南新郑举行了隆重的黄帝公祭大典,祭典中,一包燃香动辄数十元,上香费高达数千元乃至上万元,更有商人以百万之价拍下“天价”上香权,还有长达8公里的迎亲路和金光灿灿的祈福树。
每逢清明节,国人都将祭扫陵墓,缅怀先人。但是,近年来,祭扫已超过了个体范围,各地刮起了强烈的“公祭”风。
那么,各地追求“公祭”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是文化传承还是商业炒作?
“黄帝不仅是民族始祖,也是开创民族历史的古代英雄,河南举行公祭大典对民族有积极意义。但是不要搞得商业化气息太浓厚,不要太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博士萧放认为,祭祀重在表达一种庄重的缅怀心情,无关乎仪式形式的表达,公祭大典应该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公益行动。对广大普通民众而言,要考虑到自身情况,对奢华祭祀有理性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周孝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直斥当下的公祭为“挂羊头卖狗肉”。“这就是纯粹的商业活动,打着文化的旗帜行商业之实。这种祭奠沾满了铜臭气。如果真是为了传承文化,这个活动首先应该是免费的,不应该掺杂那么多的商业运作。”
他认为,这种利益的导向还明显地体现在各地围绕“公祭”展开的文化标签之争。例如比较著名的甘肃天水和河南淮阳的“伏羲故里”之争,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之战。面对“为文化”还是“为挣钱”的诘问,周孝正认为争抢文化标签,无疑是看中了背后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当下的公祭大典更多是在为经济利益服务,文化意义很微薄。”
据萧放教授介绍,实际上,清明节除了祭祀,还有其它重要内容,比如踏青、春游等。
殡葬文化研究专家乔宽元提出,清明节首先是一个文化节,它的内容相当丰富,除墓祭外,还有植树、放风筝、踏青等十来个项目,但目前仅仅被赋予祭祀内容;而且,我们还缺失了很多东西,如敬祖少诚、追思浅薄、传承乏力、形式简陋等。
针对各地的“公祭风”问题,受访专家和群众认为,祭扫时莫热了祖先,冷了先烈。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学生高鹏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会选择在清明节去祭奠烈士。“他们为共和国的建立献出了生命,他们应该永远被我们记住。”
张林凤女士准备在清明节那天带儿子去烈士陵园扫墓,“让现在的孩子知道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娇生惯养。”
萧放教授认为,对革命先烈的祭祀和对传统人物祭祀同等重要。清明节自古以来的祭祀传统里面,除了祭拜个人先祖,还有祭祀历史公众人物的传统,革命烈士为民族和历史作出贡献,牺牲了生命,应该祭祀。(来源: 工人日报;记者 车辉 实习生 李如旦)
文章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年04月04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