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勃]白居易的节日生活
——兼及俗民个体实践与节俗传承、变迁的关系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8 | 点击数:12751
 
再就人生经历而言。一个人只要有一段寿命,就有一段人生经历。人生经历是正在进行时,也是过去时。当下的人生经历与过去的人生经历并非断裂而是连续的统一体,当下乃过去的继续,这意味着当下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过去。同时,由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往往会积淀于个人的记忆中并能在特定的时候重新泛起,结果过去的人生经历总是与当下的人生经历混在一起,令身处当下的人们总是在回忆过去中度过当下并感受当下。在白居易的节日诗作中,我们多次看到过去的节日生活对当下节日生活尤其节日情感的影响。比如元和十三年的三月三日,他就想起了与元稹同在长安为校书郎时的欢乐时光:“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这令白居易在这年的三月三日多了些许“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的感叹与悲伤。再如会昌元年寒食节,白居易与时任东都留守仆射的王起频频聚会,因他想到了“一月三回寒食会”,想到了此前与现在的“鸡球饧粥屡开筵,谈笑讴吟间管弦”,他才有更多“春光应不负今年”的知足与欣喜。
其实,当下的节日生活不仅受到过去节日生活的影响,过去所有的人生经历都可能成为影响当下节日生活的因素。比如贞元十六年正月十五,唐都长安张灯结彩,车马喧豗,热闹非凡。可当别人在“明月春风三五夜,喧喧车骑帝王州”里欢快畅游的时候,白居易却是“羁病无心逐胜游,万人行乐一人愁”。这满怀的愁绪就不能不说与他此前的人生经历有关。六年之前,父亲白季庚病故于任所襄阳,此后白家生活陷入困境之中。白居易有《伤远行赋》描写了这一时期的窘况:“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况太夫人抱疾而在堂……曰予弟兮侍左右,固就养而无方。” 家境困难,母亲又有病在身,怎不让将近而立之年的白居易分外感到肩上的重担!他此番来到长安,不仅是为自己博取功名,更兼有改变家庭状况的责任。白居易曾经“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为考取功名辛苦做着准备,可是决定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考试即将来临,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呢?这不能不是白居易思虑的问题。兼以在长安举目无亲,“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又身体有病,难怪他无法投入到节日的娱乐中去。也许目睹了万人的行乐,更加深了自己的忧愁罢。
5.个体的选择 
个体的选择也是构成白居易节日生活如其所是的重要因素。在笔者看来,个体的选择一方面体现在于既有的节俗规则中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体现在于既有的节俗规则外进行选择。
就前者而言,同一个节日中,通常会存在大量的习俗规则,这让俗民个体要在节日所占据的有限时间里实践所有的习俗规则变得不可能。如此,个体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参与这些节俗活动放弃那些节俗活动的选择。如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寒食清明节期间有许多节俗活动,如禁火、扫墓、宴饮、出游、踏青、蹴鞠、斗鸡、镂鸡子、拔河、吃蒸饼、煮新茶等等,但我们所看到白居易在不同年份的寒食清明节中从事的节俗活动往往只是其中的部分而已。大和六年寒食节他踏青出游,大和八年寒食节则于家中饮酒赏花。
再就后者而言,是指个体往往出于种种原因,有意放弃既有的节俗规则而从事与节俗活动并不一致的内容,这当然导致个体节日生活的不同。比较白居易在不同时期重阳节的活动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白居易的重阳节诗文共有17篇,大致状描了35岁后于长安、下邽、江州、忠州、洛阳、苏州等地度过的十几个重阳节的节日生活。从这些诗文来看,大和六年以前,出游宴饮歌舞且醉酒构成了白居易重阳节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和八年以后的重阳节,则多在持斋中度过,“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的诗句,可为明证。{1}重阳节节日生活从出游宴饮歌舞醉酒到持斋道场的转变,完全来自白居易本人的选择:他抛弃了传统的且仍在时人的节日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节俗规则,选择实践了另外一种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尤应一提的是,这种选择不仅让他此时的节日生活不同于以往,也令他的节日生活与同时他人的节日生活区别开来。“君方对酒缀诗章,我正持斋坐道场”,白居易的这句诗正是最佳的注脚。
6.其他习俗规则 
毋庸讳言,节俗内在包含的规则制约并引导着人们的节日实践。然而,对于一个具有多重角色和身份的个体来讲,能够制约其在那段被称做“节日”的时间里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的,显然不只有节俗规则一种。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习俗规则,以引导和规范一个人在特定的场合中如何行事。且某些习俗规则在特定的场合由于其重要性而具有被遵循的优先性。这就意味着在一个节日里,更确切地说是在节日所占据的那段时间里,人们可以抛弃其他一些规则而遵循他们认为更加重要的节俗规则来行事,从而将节日过得像个节日;也可以抛弃节俗规则而遵循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其他习俗规则来行事,从而将节日过得根本不像个节日。在白居易那里,我们也能看到其他习俗规则对于他的节日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比如我国传统的丧葬习俗规定一个人去世两周年家人要进行祭奠,称为大祥。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于宝历二年冬病逝,大和二年除夕正是大祥之期。当弟弟的大祥之期与除夕在时间上重合时,白居易显然优先遵循了丧葬习俗的规则,于是在“哀缠手足,悲裂肝心。痛深痛深,孤苦孤苦”中于长安居所设奠筵、祭奠弟弟就成了他除夕这天的活动主题。
7.情境
情境与空间有关,但不等于空间,它包含着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以及在这个特定时空中存在的人、事、物、情绪、关系等一切情形。每个人在其有生之年总是处于由时空定位的特定情境之中,个体的节日生活必然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情境由此成为白居易节日生活的构成要素。我们能从白居易的诗篇中看到情境对其节日生活的影响。如元和十二年,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于三月三日登上地处江边的庾亮楼,由于庾楼,他便想起了好友庾敬休:“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再如元和七年重阳节,在“歌笑随情发”的氛围中,酒已半酣的白居易起身瞭望,看着辽阔无垠的原野和天空,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向死而生,谁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归宿。“天地自久长,斯人几时活?请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村四十家,哭葬无虚月。”也正是在这特定的情境中,白居易更加尽情欢笑,“指此各相勉,良辰且欢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铭铭]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
下一条: ·[顾蓓蓓]门窗在清代苏州民居中的作用
   相关链接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张勃]晚明北京居民的节日生活与城市空间的发展·[清华东亚文化讲座]平安朝文人贵族的信仰与白居易(11月29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