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政协委员与专家热议传统节日文化
  作者:记者 孙秀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2 | 点击数:5087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孙秀艳)11日上午,热烈的掌声、赞许的笑声回荡在国务院参事室一间普通的会议室里。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以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馆员王尧、王蒙、舒乙等文化界名人以及多位民俗学家济济一堂,畅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有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消亡是正常的,但是有些却源于对文化的无知。好在目前政府已经有了文化的自觉,假期调整也体现了这一点。”冯骥才委员根据传统节日文化目前的现状给春节、中秋等四大传统节日排了个序,他认为,传统节日的崇拜对象正在慢慢消失,其精神内涵需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需要传承,但是如何让现代人接受,就需要给节日新内容,新形式。”

  “必须提高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并与民俗活动结合起来。”王蒙表示,节日还应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让传统节日体现普天同庆的文化特征。袁行霈表示,传统节日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跟大众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两会期间,何星亮委员关于“端午黄金周”的建议受到众多关注,他认为,传统节日的功能很多,决不能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节日中蕴含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应该受到重视。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丰富群众生活,也有利于直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和发展文化产业。”陈进玉委员建议,政府应该利用自己拥有的行政资源,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把传统节日举办好、传承好。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3月12日00: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特别关注]“灵车慢行”的民俗让殡葬车司机涉“潜”
下一条: ·汉字繁简之争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