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在中小学开设培训班,龙舟说唱这门国家级非遗项目,在顺德杏坛已有了传承人近90名。
本报记者卢慧明摄
本报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说唱传承者队伍再添“新丁”。昨天,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站长邓家声向记者透露,继在杏坛麦村小学开展龙舟说唱培训后,杏坛中学又有35名中学生接受了培训,并能登台表演。据悉,这两所学校只是一个试点,杏坛还将有计划地在其他中小学普及龙舟说唱教育。
老一辈龙舟说唱艺人已不多
2005年,这门已拥有26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几乎面临绝境。
当年,在该门艺术最为昌盛的杏坛镇,能够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只有6人,其中最“年轻”的也快70岁了。据邓家声介绍,以前,唱龙舟的民间艺人大多为糊口而辗转街头卖艺,以讨点利是钱。而现在,年轻一辈有学识、有能力,无需再继承这门技艺。“在人们看来,说唱龙舟只是比要饭稍微好一点而已。”邓家声实话实说。
2005年年底,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龙舟说唱”赫然在列,其难以估量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得到了肯定。
2006年,杏坛“民俗民间艺术培训基地”正式挂牌运作,龙舟说唱作为一个主打项目首先开班,约30人成为了第一批学员。“经过这两年的学习,这批学员已经基本掌握了要领。”邓家声说,2008年,伍于筹与尤学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舟说唱传承人,更是给了学员们极大的鼓舞,两位老人也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
“如果没有做这些传承工作,这门艺术肯定会逐渐失传。”邓家声告诉记者,去年6月,伍于筹因病去世,现在国家级的传承人仅剩尤老一人,掌握这门艺术的老一辈艺人总共也只有5人,对这门艺术的传承也更加紧迫。
35名中学生成“说唱新丁”
据介绍,龙舟说唱培训班虽然吸引了约30名爱好者踊跃报名,但绝大部分已年过半百,其中年纪最轻的也在40岁以上。
“如果不能吸引到年轻人,一门艺术很难兴旺发达起来。”为此,杏坛选择了让龙舟说唱这种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从2006年底开始,该镇首先在麦村小学挑选了20多名小学生进行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批小学生龙舟说唱者都已经能说会唱,现在其中有部分学生也已经升上初中,并将龙舟说唱带到了所在的学校,培养了一批小“FANS”。
邓家声说文化站还选择了杏坛中学作为另外一块“试验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开办了“龙舟说唱兴趣班”,并筛选35名中学生成为第一批学员。“感觉龙舟说唱很酷,比黑人说唱音乐有深度多了。”学员阿康说。而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这35名学员已经能上台进行表演。
创作新词曲紧跟时代潮流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目前杏坛龙舟说唱的传承者队伍已经有了近90人的规模。“所以我们也成立了龙舟说唱协会”。据悉,为了便于教学需要和传承,协会很注意进行唱词创作,为“龙舟说唱”注入新的元素。目前,协会成员共创作了超过30首龙舟说唱新词。在刚刚开展培训的杏坛中学里,协会成员也很注意培养同学们的创作能力。据介绍,学生们的创作都充满了时代气息,“现在孩子们创作了《抗震救灾》、《迎奥运》、《校庆颂》等新词”,杏坛中学有关负责人说,孩子们的创作还不是很成熟,在写出这些唱词后,协会还专门组织人员补充完善。而为了让中学生们更多地接受这项艺术,在形式上,目前也已在龙舟说唱的基础上新开发了龙舟表演唱和龙舟小品等多种。
目前,不只是龙舟说唱,众多民间艺术都同样面临失传的境地,在杏坛,舞龙、舞狮、锣鼓柜、划彩船等民俗艺术虽然拥有一定的民间基础,但基本都是靠活动养人,老艺人带新手,杏坛或已对其中部分项目开始进行培训,如,锣鼓柜就已搞过一期培训,吸引了众多市民参加;或已计划将这些艺术形式一一列入“民俗民间培训基地”的培训内容,吸引各方面优秀人才,使各种民俗民间艺术薪火相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新浪 2009年03月05日07: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