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过去的一年,“山寨”一词出尽风头,占尽风光,从山寨手机到山寨鸟巢、山寨明星、山寨食品、山寨百家讲坛乃至山寨红楼梦……“山寨”多次光临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不断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似乎带上“山寨”的前缀,就搭上了流行的顺风车。而2008年12月2日的央视《新闻联播》对“山寨现象”的探讨,更再次向我们昭示“2008”是一个“山寨年”。而在岁末年初,“山寨”邂逅了“春晚”,我们不得不好奇这是怎样一出戏?其背后又隐含着什么样的动机?
一种新异的文化现象
近日,有一位名叫老孟的川籍北漂,带着一场“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的山寨春晚,再次把“山寨”推向了大众舞台的聚光灯下。这场与央视春晚同在大年三十播出的网络春节晚会,无论是从主持人——山寨版倪萍,还是演员——据说有不少山寨明星亮相,甚至连其官方网站ccstv.net,都被赋予了浓浓的山寨味。可以说他们在岁末年初,将“反讽、平民化、反主流”的山寨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也让我们不得不感叹,2009年,这阵生猛的“山寨风”似乎远远没有结束,或许还将刮得更猛烈。寨主们的“将相本无种,山寨当流行”的誓言将还要继续。
为了了解山寨春晚的具体筹办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山寨春晚的总策划老孟。当时,他正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附近的九华山庄内忙得热火朝天。由于实在抽不开身,老孟只是简单地透露演员已经到得差不多了,很多节目正在彩排,并告诉记者晚上或许有空,1点之前都可以给他打电话。但当记者晚上再次致电时,一名周姓的演员接了老孟的手机,并告知记者老孟已经忙得顾不上接电话。和记者一样,目前诸多媒体对山寨春晚的具体节目细节也基本一无所知。因此,节目的创新性、演员的水平、演出的经费……无不成了大众猜测的对象,特别是山寨春晚能否真正对抗已经举办了25届、经验丰富、大腕云集的央视春晚,更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无怪乎,在本报对京沪杭等地的100名高中以上学历的读者进行抽样调查时,选择“因为好奇心而收看山寨春晚”的人达80%。
而对于“山寨”这一文化现象,问卷显示大众的态度也是各执一词,旗鼓相当。赞成者认为“山寨文化”体现了创新意识、平民智慧,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与解构,而反对者则认为它是模仿、抄袭,甚至是剽窃,趣味低级。
其实,两者皆有一定的道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白烨研究员所说,作为一种新异的文化现象来看,“山寨文化”还有待于在发展中观察。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今年的大年夜,我们对春晚可以有不同风味的选择。
文化资源的再分配
据悉,目前除了老孟版山寨春晚,还有湖南版的“酱油春晚”,而在深圳已经于1月10日举办了一场山寨春节晚会。何以小小的山寨春晚能在全国范围掀起如此大的风浪?这可能也与大众对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央视春晚的看法和态度有关。在本报的问卷调查中,高达85%的读者认为央视春晚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勇认为,山寨春晚是用特殊的方式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因为近年来,央视春晚播出后,往往在网络上引来骂声一片,而这些批评是大众最真实的声音,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意。在此情形下有人出来搞春晚,虽然可能形式比较简陋,但是却隐含着他们对央视春晚的不满,是民间的一种特殊反抗形式。
与山寨春晚类似,其实各类“山寨文化”背后是文化权力的再争夺,文化资源的再分配。所以白烨告诉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预示了文化领域的多元竞争。其实,在文学文化领域确实有一种民间力量一直在生长、蓄势,可以说这是“山寨文化”背后更深刻的原因与背景。经济领域里的民间力量发展、发达了以后,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在政治、文化上表现出来。
从山寨文化的从业者来说,利用或者借用“山寨文化”这样相对另类又相对郑重的概念,既可起到跟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作用,又能取得获名求利的实惠,可以说商业考虑、文化姿态兼而有之。而这样的想法或愿望,在过去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但现在不同了,网络科技与文化的超越性,为他们实现这种追求提供了现实和切实的可能。
此外,白烨认为从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来看,民间力量的生长与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从作者队伍中自由写作者的增多,到网络写作中的“博客”流行,从影视制作中的“合伙人”,到出版领域里的“二渠道”,都是这种力量与现象的积累、蓄势的表现与代表。民间文化力量的形成与发展,是整个社会文化生活能否协调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山寨文化”应该是利大于弊的。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变革,文化空间空前增大,包容性也明显增强,多元文化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有了这个“山寨文化”,既可增进我们对于文化现状的认识,也可在相互“走近”和彼此“对话”中,让主流增加一些弹性,从而形成社会文化的不同版块与不同成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前途:“招安”或许不可避免
山寨文化的何去何从,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它是否只是我们社会转型中的“昙花一现“,又或者能在民间汲取足够的力量,长青不衰,抑或最后仍然难逃被招安的命运。本报问卷显示,读者对此看法不一,莫衷一是。
由于山寨文化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就像当年梁山好汉一样,很有可能被招安。赵勇告诉记者,许多文化在最初的时候,创办者、发起人是没有很多功利心蕴含在里面的,也很少希望通过它得到什么。但一旦这种文化形式成功以后,后来者继续进行这种事情的时候,他就更有可能带了一定的功利性。于是,很多草根群体出现了出名、赚钱的想法,往往在一定时机下投靠主流文化。但是一旦投靠的话,他特有的精气神也就不存在了。
此外,主流的文化发现山寨文化来势凶猛,里面也有不少亮点,可能会把山寨文化作为自己的一种补充,补充到主流文化中。如此,招安必将不可避免。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1-22 14:17:49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