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光明讲坛]董光璧: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董光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4 | 点击数:22848
 

  问:您觉得《周易》的更大意义是在文化的意义上,还是在算命上?

  董光璧:《周易》的意义绝对不会在算命上,这是肯定的。算命只是起一种心理诱导的作用,它不是科学的预测作用,这一点十分明确。为什么?因为它是以这个工具代替了对经验的分析,算命不会问经验。就是说,你用铜钱也好,你用骰子也好,并没有了解你要预测的这个问题的经验,一律不问,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不科学的。至于说它能得出时间、地点,这个是很容易的,稍微有点知识,有中学文化就很容易会的。

  问:董先生,您说人是连接自然和文化的唯一环节,人同时也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的,人又创造了文化,从而使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式,那么文化可否成为自然存在的方式呢?

  董光璧:我们现在是研究人的问题,如果把包括人的基因,人创造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讲,文化当然是自然的延续,这没有问题。现在人的问题是我们关心的,我认为我们现在之所以说它是唯一的联系的环节,因为人是自然演化的一个偶然的产物,文化是人类的一个有意识的创造物,人就夹在自然和文化的夹缝中,人的一切善恶的根源都根源于人的两面性,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反自然的,文化反自然必然也反到有一半自然的人的身上。

  问:您觉得传统的东西是不是可以说是经典,如果是的话,那么开创未来和传承经典之间,会不会有冲突?

  董光璧:经典就是长时间流传下来的东西,几千年还能流传下来的那当然就是经典了。《周易》就是世界三大经典之一,它跟印度和伊斯兰的经典是一样的地位,而且还有他特殊的地方,在符号系统方面,是其他两个经典所不能比拟的。传承经典,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不要担心没有人传承,肯定会有人传承的。它现在不是保护的问题,而要使这种经典能够在创造未来文明中发挥作用。

  举例子来讲。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古希腊的原子论?就是因为道尔顿把古希腊的原子论变成科学论,在这之前一百年都没有成功。道尔顿把单质原子变成元素原子,不是世界的原子都是一个样的,而是一个元素有一个原子,立刻解决了科学问题。于是,古希腊的原子论就出名了,就延续下来了,历代的科学家都要讲这个问题。我们如果不做这种工作,老说中国古代《易经》里就有了原子弹,就有了遗传学,就有了二进制,那是没有用的。你一定要做这种工作,所谓传承,这是真正的传承,这种传承就相当于父亲和母亲生孩子一样,你把你的基因遗传给了后代。

  问: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如果要找出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您认为是什么?

  董光璧:第一,我认为东西方文化大同小异,大的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造出来的锥子都是尖的,轮子都是圆的,并不一定都是传过来的。人的脑子大体都一样,想的问题大体也一样。

  我们因为研究问题所以要找差别,但找差别不要忘记了大同。虽然,我们拿着显微镜来研究这个差异,但首先要承认它是大同。那么这个差别在什么地方?从什么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比较,主要从科学、从认识方法的角度。

  我认为西方是一种构成论的,中国是一种生成论的。怎么说呢?构成论就是怎么理解变化,变化是什么?千变万化都不过是不变的原子的分解和结合,所有都是这样。花儿为什么红?盐为什么会咸?人为什么会做梦?都给我解释透了,我才服气,这就是西方的特点,所有的科学都是这样的,包括人文科学都走这条路,只不过是原子不同罢了,有社会的原子,有心理的原子,方法都一样。

  但中国不是这样,是一种生成论,金子怎么来的,金子是黄土变来了,而黄土是五千年前变的,是这样思考问题的,这样一个思想,在我们学习了现代科学这种构成论以后觉得很可笑,确实可笑,黄土怎么会变成了黄金的?它不能变,这只是一个思考方式,但这种思考方式有它的优势。比如说,基本粒子,怎么研究?两个基本粒子放一块,加速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使基本粒子跑得快一点,越快越好,两个撞头,撞了以后就变成三个或四个基本粒子了,就好像两个苹果大的东西一碰,变成了五个西瓜大的东西,这个构成论没法解释,说两个苹果是由五个西瓜构成的,这不好理解。我们不这么说,我们说两个苹果一碰就变成了五个西瓜,这就是生成论。宇宙是这样生成的,自然规律也是这样生成的,从没有规律变成有规律了。我说这个差别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说。从别的角度来说,大家也都可以找出差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8-11-27 06:06:08

上一条: ·刘魁立: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
下一条: ·[亚洲文化论坛第40讲]吕正惠:从当代台湾文学的历史想象谈“历史感与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