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光明讲坛]董光璧: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董光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4 | 点击数:22866
 

互联网给未来文明能够提供什么?

  互联网在原则上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渠道,来自这个世界的所有国家的语言、文字、文化,人们能够通过它相互沟通,这种沟通可以减少相互间的无知和误解,对人们普遍关心问题的讨论有利于达成共识。

  我们再来看互联网对于未来文明究竟能够提供什么?我讲四个方面,即走向自由人的征兆、群体智慧的模式、知识产业的雏形和走向共生的生态文明。

  先说第一个,什么叫自由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党宣言》告诉我们,共产主义说白了就是自由人的大联合。

  网络能不能为我们自由人的联合提供条件?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是美国军方的阿帕网,这是由美国的利克里德创建的。他在1968年就预言,网络将更为直接和更为有效地实现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他在刚建网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网的意义。

  英国物理学家伯纳斯·李,在1990年发明了万维网(W orld W ide W eb),一种连接和浏览互联网页的系统。1994年在美国创建了万维网联盟。伯纳斯·李在发明万维网的当初就曾设想,通过它把全世界的个人知识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一个不断成长的超人头脑。

  我们现在说的互联网是由地球上的所有人类,包括电脑以及将它们连结起来的各种通讯方式所共同形成的,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独立的组织系统,不为任何个人、组织或者电脑所控制。不能控制,任何人也控制不了,任何一个电脑也控制不了,任何一个组织也控制不了。互联网提供对所有人类知识的全世界范围内的访问,不管这个知识在什么地方,你在网上都可以去访问,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们去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直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自由是你有选择的机会时才有的。只有一件事让你去做你有什么自由?你是非做不可的,二占一你也只有一半自由;你有很多选择,10个选择,你就有自由,如果更多,那就更自由了。就像找职业一样,如果只有一个位置摆在那儿你就只能做这个,如果有一百个、一千个职业等着你,那选择的自由度就很大了。互联网就是让你在全世界范围内去搜索。

  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自由人大联合的征兆。当然,自由人大联合不可能仅靠技术来解决,虽然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看维基百科,是一个群体智慧的模式。群体智慧的思想是说一个群体或者集体比它的成员更聪明,全球脑的智能必然是群体的。因为它源于数百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互联网就像打鱼的网一样,互相是联系的。

维基百科的多国语言选择界面。

  维基的概念发明于美国。维基(Wiki)系统是一种便捷化协作式的超文本书写工具,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简单地说,维基系统就是大家一起来写作,我写一首诗,我一公布你就可以改,你改完别人改。我们现在一些好的作品不都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修改的例子吗?四大名著也不可能都是一气呵成的。这样一个创作,是一种集体的智慧,集体创造,集体写作,也可以叫写作式的超文本书写。

  维基百科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维基系统,维基百科颠覆了以大英百科全书为代表的学院精英式的知识诠释方式。百科全书是什么人写的?都是专家写的。每一个条目都是相关的专家写的,大条目大专家写,小条目小专家写。维基百科是谁都可以写,专家可以写,老百姓也可以写,谁有兴趣谁有能力都可以写,你补充一个字、修改一个字,你也参加写作了,它的实践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草根革命。草根革命这个词是从英国那儿来的,英国工业革命就是草根革命,中国的农民乡镇企业兴起的时候也是草根革命。我们大家想一想,集体智慧得有一个方式,它提供了这样一种雏形。维基百科的版本已经超过200多种语言,你从网上看,什么语言都有,所有的作者全部不拿钱,都是自愿者,几百万条条目,一分钱都没花,弄出来了。它的规模超过任何权威的百科全书。这就是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群体智慧的力量。群体可以比任何个体都聪明,就体现在这儿。你多大的专家也没有能力写一百万条,但是互联网可以做到这一点,尽管它有很多问题,需要改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8-11-27 06:06:08

上一条: ·刘魁立: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
下一条: ·[亚洲文化论坛第40讲]吕正惠:从当代台湾文学的历史想象谈“历史感与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