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光明讲坛]董光璧: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董光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4 | 点击数:22850
 

  

  第二种学说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根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比如工业文明就是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产生的。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跟着一起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文化环境的挑战、应战就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那么,未来文明将怎么产生,也就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将怎么产生?按照冲突融合的理论,它一定是在两种文化冲突和融合中产生。那么我们可以猜想,这种新的未来文明,将在工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产生吗?历史上的欧亚大陆中间很大的一块是游牧民族,欧亚大陆的两端是文明发源地,一端是欧洲,一端是中国。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主要冲突。以后,这个冲突的结果在欧洲就产生了工业文明;而在东方,游牧民族则被汉文化圈同化,但它没有产生新的文化。

  那么,我们现在看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冲突。工业文明诞生以来,这种冲突就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工商文化对农耕文化的侵略,最典型的就是黑三角。欧洲的殖民主义者把非洲的黑奴贩运到美洲去,把美洲的原料运回欧洲,再把欧洲用机械生产的产品运过去,这是非常典型的。工业文明后的文明如果按照现在我们历史学给出的根据推论,它应该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但是这种冲突已经有一二百年了,到现在为止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还没有产生新的文明。

  这样说是因为一个文化系统可以分为技术、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文化系统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技术主导和制度主导两个时期,当代世界正在走向观念主导的新时期发展。技术主导、制度主导和观念主导,大体分别对应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未来的我们可以叫它知识文明,或知业文明。也就是说,现在尽管我们常常说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实际上技术文化也是农业文化的事情,但工业文明已经不是技术主导整个文化系统,而是制度。我们打个比方,比如说农业,农业在一百年以前的技术就已经达到了,只有百分之几的人去种地就可以养活人。现在为什么还要用百分之五六十的人去种地?所以它不是技术问题。这也不是技术问题所能解决得了的,制度不解决技术发挥不了作用。它那个时代已经不像农业文明时期,农业需要上百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至少也得几十亩,有了铁犁的时候你有几亩地就可以养活人了。基本上就一个人有几亩地就可以养活一个人,是这么一个概念。就是那么一个铁犁,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技术。现在工业文明主要是制度问题,现在制度也不是很重要的了,更重要的是观念。

  再一个,文化的演变也表现为维系社会的抽象力的更替。什么是抽象力?我想是道德、权势、财富、治理和情感这五个方面。历史上五大要素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导致其中一种要素起主要作用,就成为社会运转的中轴。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历史经历了道德到权势和权势到财富的两次中轴转换。当代社会已经开始了从财富到智力社会的中轴转换。

  当前我们人类已经进展到了什么时候?进展了到由信息技术、社团制度和价值观念主导的文明的治理社会,互联网就是它的标志。互联网标志着我们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新的时期的技术、制度和观念都有它的特定的主导。技术我们可以分为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还有思维技术——操作物的是自然技术,操作人的行为是社会技术,操作概念的就是思维技术。制度可以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团制度等。我们现在的社会,从文化表征上说,不是以权力为中心,也不是以金钱为中心的时代,而是进入到以治理为中心的时代。权力是制服不了经济的,只有知识治理才能制服经济。

汉代的画像石拓片,画像记载了当时农耕的风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8-11-27 06:06:08

上一条: ·刘魁立: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
下一条: ·[亚洲文化论坛第40讲]吕正惠:从当代台湾文学的历史想象谈“历史感与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