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光明讲坛]董光璧: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董光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4 | 点击数:24626
 

演讲人:董光璧

时  间:2008年4月6日
 地  点: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

 董光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现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世界物理学史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旁及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已发表研究论文数百篇和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已出版专著有《穷人经济学》、《边缘的言说》等随笔集以及《企业内部权力的来源、分配及性质》、《重建经济学伦理面》、《现代国防经济学教程》等,主编了《中国国防经济学:2004》。

 
  

  大家好!我今天想讲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为实现文化融合,创造新文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创造新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和复兴的契机。整合人类智慧的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结合,就能带给人类新文明的曙光,这是我要说的核心思想。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地球脑的觉醒》,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将看到奇迹可能在地球上发生,在我们这蓝色珍珠上发生。人类可能处在一个进化飞跃的边缘,数亿年才发生一次的跃进,可能会在进化的一瞬间发生。导致这个跃进的变化就在我们的眼前——或眼前后面的心智里。”关于互联网的讨论会涉及许多问题,主要是科学、技术、产业和人类的未来问题,但我最关心的是它对创造人类未来新文明的意义是什么?

  

文化融合产生新文明

  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跟着一起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文化环境的挑战、应战就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要理解文化融合产生新文明,我们先要对文化的进化表征有一个简单地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而不是我们平常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有文化和没有文化,而是相对自然而言的人类的创造。

  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我们这个文化进化了三大步,也就是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而这样的文化,有两个主要的进化机制,一个是挑战应战的学说,另一个是冲突融合的学说。

  第一种学说认为,文明的产生和进化根源于人类对挑战做出了适当的应战。比如水灾、旱灾,你要对付自然灾害就要发明创造。这种观点主要是解决了人类文明怎么产生的问题,地球上几十个文明圈都是在对自然的挑战做出了适当的应战而形成的。自然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是文化进化的一个条件。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是联系自然与文化的唯一环节。文化的进化就根源于文化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面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挑战,人类以其潜在的挑战力进行应战,人类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中发展的。人类自身的挑战就是打仗,来自自然的挑战就是天灾。这个应对挑战并不可怕,地震啊,洪水啊,狂风啊,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根本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产生,今后还会有,仍然要应对这样的问题。对外来入侵,外来民族的侵略也是一样,你有一个适当的应对,你的文明就会发展,应对不了你就灭亡。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棉纺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刊发时间:2008-11-27 06:06:08

上一条: ·刘魁立: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
下一条: ·[亚洲文化论坛第40讲]吕正惠:从当代台湾文学的历史想象谈“历史感与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柳]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原形问题及启示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