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走过2008年的中国人期盼“牛”年
  作者:记者 吴晶 崔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6 | 点击数:4042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吴晶 崔静)虽然饱受语言专家的质疑,“Happy 牛 Year”仍然成为牛年到来之际,中国最流行的祝福语之一。

  这句原意为“新年快乐”的祝福用汉字“牛”替代了英文谐音词“New”,使中国农历新年的年味更加突出,也表达出中国人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2008年后,对新年好运的热切期盼。因此,这句起源于网络歌曲的祝福语一夜走红,风靡网站,成为转发率很高的手机短信。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民俗学博士苑利说,自周朝以来的3000多年来,中国人每年都要在立春时节,用柳条做成的鞭子,象征性地抽打纸或泥做的“春牛”,寓意着让牛和人从松散的状态中振作起来,不误农时,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对牛年祈福的热衷度依然不减。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超市、商场,以“牛”为主题的毛绒玩具、节日装饰、剪纸窗花等节庆货品摆满了货架,不少商家反映,只要商品跟“牛”沾了边,就卖得特别火。许多家庭购买印有“牛”形象的坐垫、抱枕,希望能把“牛气”带回家。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耕牛比赛正在许多村镇火热开展,谁家的犁手和耕牛拔得头筹,就预示着全年的好收成。

  “我要在‘牛’年转转运,希望‘牛’年股市能快点‘牛起来’。”春节前夕,北京股民张先生从北京官园市场购买了大小不同的3个卡通牛挂饰,打算分别挂在车里、家里和办公室里。

  尽管中国股市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经历巨幅震荡,但在中国政府用4万亿资金推出拉动内需的十项举措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实现9%的增长速度,并有望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率先摆脱经济下滑,这对上亿中国股民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中国知名人文学家李汉秋说,在遭受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全球金融海啸肆虐之时,牛年的到来对中国人而言更加意味深长,人们想要牛(谐音“扭”)转乾坤的愿望似乎更为迫切。

  在正在加紧重建的汶川地震灾区,映秀镇的村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已基本做好过年准备。不少人家早把腊肉挂上了活动板房的房梁,把春联和“福”字贴在了门窗上。村民们说,因为要加快重建家园,这个牛年的新春,比往年还要忙碌。

  映秀镇枫香树村村民彭沙为一家八口置办了600多元钱的年货,家里的孩子穿着香港同胞捐赠的新棉衣,迫不及待地把为除夕夜准备的奶糖揣进兜里。

  “牛年的降临对于刚刚经历过灾难的人们更有深意。”苑利说:“从牛的身上可以感悟勤劳善良、敦厚无私的优秀品格,找到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动力。”

  27岁的漩口镇村民简晓君(化名)得知镇上要发展乡村旅游,把5间新房建在临近国道的地方。春天一来,他就打算开小卖部,搞小旅社,再种些蔬菜、搞点养殖。

  “虽然盖房借了些钱,可我有信心。”他说:“牛年就该有好盼头。”

  中国人对牛年的期盼正如故宫博物院最新出版的《牛年话牛》的文中所说:牛以它质朴、无私、坚忍、敦厚的个性伫立在人们的心里,代表了农民,象征着土地,更折射出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和精神。

  历史似乎也可以佐证,“牛”年的轮回将为中国人带来好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即是牛年,1997年的牛年又见证了中国收复香港的百年梦圆。对于将迎来共和国成立60岁华诞的中国来说,这个牛年无疑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网民“木耳”发表言论说,2008年,地震的大悲和奥运的大喜,使中国人领悟了“否极泰来”,也更加坚信明天会更好。

  在人们都寄望牛年能够“牛气冲天”时,李汉秋仍不忘提醒:“流年运势只是人们希冀美好生活的心理寄托,要取得成绩,还要发扬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的精神,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抓住机遇锲而不舍,踏实做人,勤恳做事。”
 

  文章来源:新华网2009年01月25日 10:39:05

上一条: ·第十一届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设牛山开牛市
下一条: ·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年的春晚怎样?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