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身为私立复旦大学国文部,正式成立于1925年,当时的名称为中国文学科。经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陈子展、蒋天枢、王欣夫、张世禄、吴文祺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为中文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的中国语言文学科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四个单位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写作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民俗学等自设学科,学科齐全,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审定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成为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前共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将近一百人,有强大的学术队伍,而各学科也都有深孚众望、成就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如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培恒、王水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的游汝杰、刘钊教授、文艺学的朱立元教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杨乃乔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裘锡圭、陈尚君教授、文学写作学的王安忆教授。各学科都有较好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学术布局,目前拥有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张涌泉、刘钊,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德威,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引驰、傅杰、郜元宝教授。
中国文学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出版了大量著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新时期以来,如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得了多种奖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五”期间,有更多的研究专著获奖,如蒋孔阳、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许宝华教授等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运熙、黄霖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游汝杰教授的《西方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陈尚君教授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分别获上海市第六、七、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而近两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有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王振复教授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史》、贾植芳、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黄霖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王水照教授编录的《历代文话》。这些著作或填补空白(如十卷本的《历代文话》),或代表了同类著作的最高水平(如《中国文学史新著》),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知名学者吴小如、严家炎、傅璇琮、邓绍基、罗宗强、范伯群、曾枣庄等纷纷给予高度评价。本学科还拥有《修辞学习》和《中国文学研究》两份CSSCI来源期(集)刊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集刊》等。
本学科共有12个博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今文学演变、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14个硕士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国文学批评史、现代汉语语言学、文学写作、电影学、民俗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培养了众多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分布在国内外的各行各业,有不少仍在从事专业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做出了优秀的成绩。除留在本校任教者外,他如北京大学的汪春泓教授、中山大学的吴承学教授、南京大学的王彬彬教授、上海大学的王光东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宋炳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张伯江研究员等都是从本学科点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有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即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年来,本学科更以一级学科为中心,整合本科、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尤其是2002年以来在中国语言文学系进行的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出版了《庄子精读》、《史记精读》等教程十余种,“中国语言文学原典精读”课程获教育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2008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我们还尽力扩大学生视野,除广邀欧美、日本等国际知名学者来校授课,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高端学术人才。
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介绍
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3人(含兼职),副教授1人。
主要研究方向:
⑴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⑵文学人类学 ⑶视觉人类学 ⑷音乐人类学 ⑸戏剧人类学 ⑹舞蹈人类学 ⑺民间文学理论 ⑻中外民间文学比较研究 ⑼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近年来的主要成果:
《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文化与艺术人类学译丛》、《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论集》、《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艺术人类学与现代中国》、《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等。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艺术人类学、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文学人类学导论、视觉人类学、音乐人类学、民间文学导论、民间文学经典细读、民间文学与文学的世界性问题、中国民间文学史、中国文学的民间传统、中国古代戏剧的民间传统、西方民间文学史、比较神话学等。
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大专院校、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简况
郑元者:
主要研究领域:艺术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理论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yzzheng@fudan.edu.cn
郑土有: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民间文学史、文艺民俗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tuyou_zheng@163.com
陈维昭: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民间戏剧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fdcwz@163.com
民俗学专业介绍
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2人(含兼职),副教授1人。
主要研究方向:
⑴理论民俗学⑵文艺民俗学⑶中国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⑷无形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批评⑸信仰民俗学
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中国民俗大系·上海民俗》、《道教风俗谈》、《说福》、《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译著)等。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民俗学原理、文艺民俗学、中国现代民俗学学术史、世界民俗学经典导读、民俗学研究方法论、信仰民俗学、当代中国民俗学、民俗心理学、民俗传承与现代化专题研究、都市民俗学、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民俗艺术研究等。
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大专院校、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