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品一品“我们的节日” 专家热议民俗保护传承
  作者:刘敏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4-16 | 点击数:4401
 

    清明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今年的清明节是全国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第一个传统民俗节日。4月2日至4日,“我们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论坛暨山西介休绵山首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在绵山举办。开幕式上,介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寒食清明之乡”;在介公岭举办了介子推公祭大典以及云峰寺喜挂祥铃迎奥运等活动。

    本次系列活动包括“文化活动、民俗活动、缅怀活动和文艺活动”四大板块,十项活动。其中主题文化活动有中国传统节日暨清明文化论坛;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中国清明(寒食)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清明(寒食)文化博物馆挂牌仪式;清明节诗文、祭文、短信征集大赛;“绿色的缅怀——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主题文艺活动包括晋剧《介子推》首演;“绿色缅怀——介休绵山之夜”大型综艺晚会;清明寒食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清明寒食节民间艺术作品展。主题民俗活动有寒食精品文化展;全国首届风筝、秋千、拔河邀请赛和蹴鞠表演等;主题缅怀活动包括缅怀介子推大典;踏青植树等。

    4月3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和山西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暨首届全国清明节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省长孟学农,省政协主席金银焕等出席了开幕仪式。

    山西省介休市的绵山是传说中“寒食节、清明节”的发源地。来自全国的民俗、历史、文化界的40余名专家学者在这里会聚一堂,围绕“我们的节日应该怎么过”、“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意义”、“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寒食、清明节研究”以及“传统文化复兴与和谐社会构建”等论题,做了精彩而热烈的发言、讨论。本次论坛的与会者普遍认为,民俗活动是社会发展中维系民族记忆力的有效方式,体现了最深刻而持久的民族感情;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与文化历史相连,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脉;传统节日要在继承主体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增添活力,切近生活,在社会发展中彰显和贯彻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和道德,以体现其“生活美”的本质。

    ●放假对传承中国节俗太重要了”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包含了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根基,是身份,是标志,更是内核。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地百姓用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来体现生活理念,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追求。”

    “放假对传承中国节俗太重要了。”冯骥才认为,以往我们的清明节之所以变淡,是因为节日不放假。清明节不放假,我们就没有时间去祭扫,时间长了,当然要变淡。

    清明节既有祭扫、寒食等感伤性的内涵在其中,又有踏青、蹴鞠等亲近自然的众多民俗活动。这个节日由此便被赋予了两层含义,一是近人情、传哀思,在追忆前人中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二是在踏青、插柳等活动中走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清明节应是多种习俗的复合”

    “清明节在辛亥革命之后就被废除了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地位。国家现在重新把它纳入法定假日体系,这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复兴的一项标志性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认为,怎样看待民众以自己乐意的方式欢度这一重要传统节日,是对国家的意识形态部门和相关行政机构的服务、管理能力的一种挑战。当今的清明节仍是多种习俗的复合。国家做国家主张的事情,民众做民众乐意的事情。中华文化的复兴在传统节俗方面仍有生长的空间。

    ●尽快立法保护所有重大传统民俗节日”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认为,传统民俗节日从古至今始终与全世界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把传统节日定为假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但如何让节日不只是假日,如何让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真正返回民间的日常生活,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他呼吁,将中国的农历历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之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作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受到保护。尽快立法保护所有重大传统民俗节日,包括55个少数民族特有的重大民俗节日。民俗节日的口头或非物质遗产文化应当纳入大、中、小学教育的知识体系得到有效的传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刘敏君)
 

  文章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8年04月10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论坛”在北京召开
下一条: ·内蒙古:拓展草原文化研究视野 推动草原文化走向纵深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