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族民间文化在传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6 | 点击数:5652
 

   榕江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些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学校,进行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实验,该县栽麻乡归柳小学自1992年来,在女童班将刺绣和民族歌舞引入课堂,聘请民间艺人上课,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吸引了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为推进“两基”工作奠定了基础。车江乡中心小学将《侗族大歌》和侗族舞蹈引入课堂,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有的进入各级各类艺术院校,有的成为民间歌手,活跃在侗族文化传承办的前沿;车江乡东民小学自1985年成立“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以来,在国内外少儿民族演唱会上多次获奖,特别是陈琼仙、杨春霞两位小歌手赴法国演出,赢得法国人民的称许,增进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黎平把民族传统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作为积极发展地方民族教育,不断探索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新路子的一种学校常规教育制度创新。2000年5月由县教育局牵头,会同县民宗局、文广电局和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学习的决定》,明确规定各中小学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一定课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唱侗歌侗戏、学习制作民族民间工艺品等教学内容。教育局和县政府督导室将民族文化课程计划列入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及学校常规教学管理评比的重要考核内容,而且是学校开展常规检查的主要考核项目之一,从制度上保证民族文化进入课堂的规范性和经常性。目前,“讲侗话,唱侗歌,穿侗服”已成为黎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雷山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2003年春季开学起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到高中开设民族文化课程,主要是民族礼俗、民族歌舞、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民族器乐等内容,把民族文化进课堂作为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开足并上好民族文化课,把开展民族文化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考核评估内容之一。2005年8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今秋9月开学以来,全县的中小学都在抓教师、教材、课时的落实,把雷山县苗族民间音乐、绘画、体育、文学、传统工艺等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雷山举办了全县中学美术教师泥哨工艺培训班,还在全县中学美术课中开设了泥哨工艺课,有些小学也举办了少儿泥哨制作培训班。目前,全县已培养能设计制造泥塑的手工骨干艺人200余人,旧州中学把泥哨制作、销售列为学校勤工俭学的内容。

  台江全县74所村级小学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程,把“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根据民族文化及各学科的特点,将苗族文化引进音、体、美课堂。上音乐课,把课本上的音乐知识与苗族歌舞结合起来,上体育课,将苗族舞蹈的点子,基本动作编成苗族体操,上美术课,将苗族的剪纸、刺绣与课本上的绘画、剪纸工艺结合起来,使课上的知识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民族传统的东西具体化、系统化,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苗族文化走进课堂,我们学而易懂、学而有趣、学而有用。”

 
 

  文章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2008-09-25 10: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浙江金华推行“婺剧进课堂” 将校园故事编成婺剧
下一条: ·天桥民俗文化走进中学课堂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段枚伶]非遗与景区旅游融合研究·[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