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2007年6月2日至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共同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副院长、台湾东吴大学王秋桂教授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研究员主持。乌丙安、宋兆麟、刘锡诚、刘魁立、王秋桂、石计生、郝苏民、何翠萍、高丙中、周星、王建民等30余名海峡两岸学者在三天时间内,围绕会议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学术探讨与交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样一个前提下,与会学者纷纷结合自己的学术领域和田野考察经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议题鲜明,讨论集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这一中心议题得到了深入全面的研讨。
二、涉及学术领域非常广泛,与会学者在研讨中先后涉及了民俗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工艺、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等门类。
三、切入角度多元,传承人确认、仪式空间脉络、资料真实性和记录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四、影视器材和数字化技术等高科技产品在田野作业中的重要性得到一再强调,这无疑是对田野作业记录与演示手段的丰富。
五、在会议上,台湾学者还介绍了台湾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为大陆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参照的对象。会议后期,台湾学者还向与会者演示了他们近年来将GIS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传统的田野考察工作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思路。
会议期间学者们最强烈的呼吁是,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一定要研究先行,田野考察先行。如果没有扎实的田野考察,没有深入的研究工作相配合,我们的工作就容易出现偏差。但如何进行田野考察,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理论指导,会使我们最后得到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因此,这次有关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田野工作方法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整个会议开得热烈而紧凑,学者们的发言精彩而犀利,有许多高校的研究生们闻讯赶来傍听,并参与会议的讨论。新老学者的对话以及著名学者与年轻学子的交流,使会议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学术讨论气氛。这次研讨会的及时召开,从学术理念和调查方法两方面,都将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促动。(作者 杨秀 编辑 飞仪)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