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三大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从“民族”走向“世界”
  作者:记者 郭丽琨 阿斯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3-12 | 点击数:5459
 


 
 
     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郭丽琨  阿斯钢)民族史诗研究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三大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推动三大史诗逐步从“民族”走向“世界”,逐渐成为国际性学科。 

    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20世纪50年代早期,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中国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三大史诗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   

    《格萨尔》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其整理和研究一直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为抢救这部史诗,国家专门成立了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中国有这部史诗流传的西藏、四川、内蒙古等7个省区都已设立了抢救办公室,对已发现的不同史诗版本进行整理、出版。目前已正式出版100多部藏文本《格萨尔》,总印数达400万册,按藏族总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萨尔》。

    著名《格萨尔》研究专家降边嘉措认为,《格萨尔》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在藏族文化史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也不多见。

    内蒙古自治区古籍办研究员格日勒扎布介绍说,对《江格尔》的搜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久前,《江格尔》汉文版的最后两部也在新疆乌鲁木齐出版。

    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陆续出版了各种版本的《江格尔》近10种。1980年,中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专门搜集、整理、出版《江格尔》的工作小组,从1980到1984年间,走访24个县的100多个江格尔奇艺人,录制唱词磁带187盘(小时)。到目前为止,在近200年的海内外搜集出版《江格尔》的时间中,从中国新疆卫拉特蒙古族聚居区搜集到的章数是最多的,约60章,其中50章是海外根本没有的。

    史诗《玛纳斯》长达21万多行,共2000万字,是认识柯尔克孜民族的百科全书。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开展了《玛纳斯》的普查工作,发现了80多位《玛纳斯》演唱歌手。记录并出版了居素普·玛玛依的柯尔克孜文本的演唱本,共8部18册,出版了艾什玛特·曼拜特买买特的《赛麦台依》演唱本。

    在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基础上,近些年三大史诗逐步从“民族”走向“世界”,已经逐渐成为国际性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格萨尔》的部分章节或故事已经被翻译成英、俄、法、德、日、意、印地、尼泊尔、芬兰等国的文字。在世界上,《江格尔》也已被译为俄、德、日等多种文字,为国际上众多的蒙古学家所研究。《玛纳斯》已有俄、汉、土、日、英、哈等多种译文。

    近些年,中国多次召开以三大史诗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使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2001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上,《格萨尔》千周年纪念活动被列为2002年——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项目。同时,中国还准备将《格萨尔》申报2005年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以藏族为主,有汉族、蒙古族、土族、回族等几个民族成分,包括说唱、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学术研究在内的《格萨尔》工作队伍;一批专门从事三大史诗研究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正在成长。

    扎格尔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整理研究工作的成功在于,在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使中国的三大史诗研究逐步走向世界。”(完)


(责任编辑:张守生)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5年02月28日 19:58: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南大教授破译“天书”
下一条: ·中国保护和抢救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成效显著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