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 通过民俗破译岩画“天书”!著名民俗艺术专家、南京大学陈竟教授在宁夏主持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后考察当地贺兰山岩画,并向记者披露了他岩画研究的最新进展。20多年来,陈竟相继考察新疆、内蒙古、江苏和宁夏岩画,发现了它们之间暗含的文化纽带。
丑陋的脸是“魄”
昨天上午,陈竟教授第二次前往距银川市区约半小时车程的一处贺兰山岩画集中地考察,除了兽形、动物形岩画外,几乎全是“人头”,且相貌丑陋。
有的只有眼睛和鼻孔,有的头顶有触角,还有的像是水滴,被人解读为血液......随行的记者感到困惑。
为什么会是这样?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总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先得把‘魂魄’说清楚,‘魂’就是灵魂,而‘魄’是一种透明的影子,在人们充分认识自然前,一直认为人死亡后,魂是有机会升天的,将来能有来生,而‘魄’是丑陋的,就留在了人间。”陈竟说。
在此前,他考察了国内多处岩画后均发现了各种丑陋的人面像,发现各地均有类似的图案,“甚至只有三个点,一双眼睛和一个鼻子,连轮廓线都没有,但简化到最后为什么还保留了眼和鼻呢,这其实是灵魂出窍的地方,而人的灵魂只集中在头部。”
由此陈竟认为,岩画的出现和祭祀有关联,“人们通过祭祀,让灵魂升天,把‘魄’留了下来,这就是最原始而朴素的生死观。因此我们看到的人面像岩画都是丑陋的。”
面对学界多年的争论和空白,陈竟说,先进的考古手段对岩画研究,尤其是断代有帮助,但要破解众多谜团,还得从民俗学、艺术学、文献学、宗教学等多学科角度分析,综合不同地域岩画进行比较。
“斧头”其实是路牌
那这些岩画的作者是谁?
有观点认为和民歌一样,是原始社会集体创作的产物,“我认为它的作者主要是巫师。”
陈竟说,之所以要让巫师举行祭祀仪式,跳舞、念咒语等等,是供神娱乐的活动,让人有机会和神沟通,获得来生。
“我在贺兰山和连云港的将军崖都看到了巫师做法事的岩画,还有身穿长袍的巫师,带着大家手拉手的场景,其实这很可能就是巫师对一次仪式的记录。”陈竟告诉记者,在原始社会,部落首领往往也是掌握原始绘画、乐舞的巫师,他们用今天看来迷信的手段把人聚拢在身边,形成社会单位。
当地有学者认为,贺兰山上一种类似十字架的斧形岩画是原始部落的初级生产工具,陈竟考察后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这其实也和祭祀有关,不是生产工具,而是‘扶木’,类似今天路牌的指路工具。”他说,这种指路标志也在陵墓神道上出现,是为灵魂指路!
天上的星 地上的人
民间很多说法都能在岩画中找到印证,陈竟说,“有人认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是对应的,中外文学作品中仍有流星出现是生命消逝的象征,这种观点其实在江苏的将军崖岩画就出现了。”
1979年在连云港锦屏山将军崖发现的岩画,有学者说是原始先民对土地神和太阳神的崇拜,有学者说是原始先民对谷神的崇拜......人称“东方天书”。
“我不认为是天书,比如天宫图每一个星星旁都有野兽般的人面像,有学者解释不透彻,其实就是朴素的生死观、宇宙观,人和每一颗星星对应。”陈竟的分析得到不少观展民俗专家认可。
为什么将军崖祭祀题材的岩画中会有鸟的图案呢?
陈竟认为,鸟化灵魂是泛太平洋文化的古老信仰。贯穿脸面中心有一条长线连着禾苗,表示拴住灵魂入土。
为何招魂要用鸟儿、长线等元素?他分析说,人的生命离不开衣、食、住,鸟的生存也离不开住的窝和吃的稻米。用它们正是为了招引灵魂、笼络灵魂、维系灵魂、或望魂魄复聚再生,或招游魂安居墓穴,或祭亡魂升天成神。
“河南一处墓葬中还有水鸟口中衔鱼的图案,其实将军崖岩画中也有鱼,鸟是引魂的,鱼则是灵魂的象征,在墓葬中还有鱼形的实物,有木质的、玉质的,还是同样的文化背景。”陈竟说。
岩画就是剪纸雏形
30年来研究民间艺术,尤其是剪纸,陈竟说,其实剪纸源于祭祀,原型就是原始社会的岩画。
过去有学者认为剪纸是从汉代纸的发明开始的,因纸的发明而推广,陈竟认为此说片面,纸最初发明时价格高昂,多是上层人士使用的奢侈品,不可能在民间广泛使用,而剪纸最初不是喜庆的表达,也不像今天已经成为民间的娱乐,而是丧事中的祭祀!
“你看岩画不就是只有轮廓,没有具体纹饰的剪纸吗?这是雏形啊。在纸张出现前,剪纸的材料有兽皮、鱼皮、金属薄片等等,剪纸艺术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只不过材料不是纸,出现时间比岩画略晚而已。”
著有《中国剪纸史》的陈竟教授说,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剪纸的功能才在唐宋开始转变。
今年应邀赴美考察时,他还在印第安剪纸中看到了相同的功能,骷髅头两侧挂着金箔剪纸,同样是招魂的功用。
即使在当代仍有剪纸早期功能的踪影,陈竟曾对甘肃省一位名叫祈秀梅的民间艺人作品产生了兴趣,“她的作品有很多原始剪纸的形象在里面,即使是表达喜庆的作品也不自觉地使用了,老人过世后我才问了她的孙女,果然在解放前是位巫师。”
陈竟说,解放初不少剪纸艺人都是巫师出身,他们的艺术功底明显较高,这一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岩画的作者为巫师。
(编辑 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