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牛郎织女传说悲剧色彩不会影响七夕节传承
  作者:记者 张兴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11 | 点击数:5808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8日电(记者张兴军)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有人认为,作为七夕节的主体内容,牛郎织女的传说充满悲剧色彩,让人浪漫不起来,致使这一节日难以流行。对此民俗学家表示,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

    七夕源于一个凄楚动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来却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织女星,分隔在天河两岸,只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周直言,作为七夕节的主体内容,牛郎织女的传说充满了悲剧色彩,这和人们印象中浪漫美好的爱情不太符合,难以提起年轻人的兴致,所以不够流行。

    对此,河南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高有鹏表示,无论是把牛郎织女传说单纯看成一个悲剧故事,还是把七夕节的丰富内涵解读为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都过于片面。他表示,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悲剧色彩不应该也不会影响七夕节的传承。

    高有鹏解释说,七夕节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其内涵非常丰富。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元素外,还有其他如乞巧、乞美、乞子、乞年,包含了国人渴求智慧、美丽、生子、丰收等很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因此是一种吉祥、喜庆、快乐的文化符号。

    高有鹏还表示,仅就牛郎织女的传说本身而言,故事也没有简单停留在悲剧结局上,而是通过鹊桥相会进行了升华,这是国人独特审美方式的体现。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最鲜活的历史,人们对七夕节的不了解或者片面理解,恰好暴露了我们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有关方面今后大力开展民俗知识教育,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才能保住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之流传并发扬光大。”高有鹏说。(完)

 责任编辑:李志红 

 
 

  文章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2008-08-08

上一条: ·“北京通”金受申的通达之笔
下一条: ·2008年中秋节放假通知
   相关链接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刘水]国家级非遗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柳倩月]《纬书集成》中所见牵牛、织女星的神话要素分析
·[郭俊红]地方文化视域中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述评·[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
·[郭丽锋]民俗心理与中国式悲剧的不彻底性·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王娟]化生·乞巧·相连爱——七夕节史话·[高有鹏]从大地到天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主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