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北京通”金受申的通达之笔
  作者:元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1 | 点击数:6155
 

    妙笔生花,可以是锦上添花的花,可以是花拳绣腿的花,还可以是落花流水的花。金受申的笔则是通达之笔,这个通是通达、通顺、晓畅、通识的通。30年代,金受申写过系列的关于老北京生活的文字,今儿个也叫随笔。1989年的时候,有人将这些30年代发表过的东西,收集起来,结成了一个集子,取新名叫《老北京的生活》。叶祖孚先生的序,其中对金先生的这些个文字说:“收集在这本书里的是金受申先生30年代末40年代初发表在《立言杂志》上的作品,当时专栏的名字叫‘北京通’,其记述事物的时代大约是清末民初。”在当时叫“北京通”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里的文字,可以说是金先生对北京生活的亲身体会与观察的记录,90年代结集出版,就不能叫那个名字了,还是叶先生说的准确,他说书里面谈论的“很多情况已为今天的人们不了解,只有少数老年人还能依稀道其梗概,所以为这本书起名‘老北京的生活’是很贴切的。”随笔大多是些花拳绣腿的东西,像金先生这样可以“通达”的妙笔,不仅今天不多,就是30、40年代,也不多见的。

    金受申,对年轻的人来说,多不知道其为哪路的明星,即或是读书人,见了这名字往往也还是要查查工具书什么的。我自己是很喜欢这些文字的,正是借了他的文字,才了解了不少老北京的生活和风俗,可对于金先生则是后来才了解了一点关于他的材料。

    金受申,著名学者,曲艺史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原名金文佩、又作金文霈,字泽生,北京人,满族。生于满族镶黄旗家庭,六岁丧父,十岁丧母,家道衰落,由叔父抚养成人。十七岁的时候,在北京市立第一中学读书,此时开始为当时的报刊写稿子,并用挣来的稿费,过日子,购书。两年后考入华北大学。21岁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了四年的书。从1926年起一直在北京教书。

    读过一篇文章《印象中的金受申》,里面对金先生的形象有这样的描写:“没记得他换过行头,不论是冬天的干部服,还是夏天的白衬衣,都是又肥又大,袖子盖住手,裤脚掩着脚面,一年四季顶着个干部帽,大概从头上就没摘下来过,一手拄着根大拐棍,一手挎着个破书包,手中攥着条大手绢,他的手有残疾,还有一边走路一边拿手绢擦鼻子的习惯。”1953年老舍把他介绍到了北京市文联,为此老舍还跑了好几趟,“这个人有用,现在他处境困难,咱们调来也算人尽其才,大伙儿都帮帮忙,都是动笔杆的……”这已经不是介绍了,好像有那么点求人的意思。其实像金先生的学问,是应该进研究机构的,金受申1933年出版有《中国纯文学史》上下册,还有《公孙龙子释》、《稷下派之研究》、《古今伪书考释》、《国故概要》、《北京话语汇》、《清代诗学概论》,平心而论,哪一部书搁现在也可以做到教授这个位子了,何况还这么一大堆,戴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也不算过吧。这些东西很少有人再提及了,幸运的是金先生笔下的老北京生活,却一直没有被有心的人忘记过。

    这里老北京的生活,金先生自己有个概括,“都是些北京老事”“所记典制,全从故老打听来的,不是摘录旧书所得。”这后一点最为重要,历代笔记都有一个特点,摘录旧书者多,其中有道听,也有途说。金先生国学科班出身,是一定知道这个特色的,所以他才要避免之。就因为这个他的这些个文字,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北京史料,而且还是十分珍贵,十分亲切的史料。1935年金受申为《华北日报》写关于北京的文字,1937年为《新兴报》写“故都杂缀”,为《全民报》写“新京旧语”,为《正报》写“北京通”,1938年在《立言画刊》上发表名为“北京通”的系列文章。当年金先生自己有意思想这些文字结集成书,只是没有如愿,据说他一共写了将近200多篇,收入《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中的有120篇,按37个专题分别排列。对于北京通,金先生有他自己的一番解释,“北京的风俗物事,一事有一事的趣味,一事有一事的来历,小小的一个玩物也有很深微长远的历史的。所以区区笔者也不怕丢人,大言不惭的标了一个‘北京通’。”先生说的倒是很对,写这样一类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字,光有知识不行,光有生花妙笔也不行,是以他还说:写这些文字的目的“并不是炫耀我如何通,只是想用一种趣味化的文字,描写北京的实际情况。”“文拙字陋”“只一个‘实’字还可勉强自谓。”国学到了清代,乃至民国初期,差不多都被朴学所垄断,朴学,也就是朴素之学,讲究的就是一个通字。看来金先生是在用大众媒体的文字来为北京的物事作考证,作笺证。只可惜1989年北京出版社初版此书,印数仅仅1000册,快10年过去了,这书如今也可以算的上珍贵了。(作者:元尚)

来源:北京日报

  文章来源:新华网 北京频道 2008-08-28 10:06:33

上一条: ·[李红军]历史从这里找到了依据
下一条: ·牛郎织女传说悲剧色彩不会影响七夕节传承
   相关链接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
·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淳举行·田野║ 从民俗生活实践走近地方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文化考察记
·“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王辉]民俗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呈现与反思
·[黄静华]作为民俗生活实践的拉祜族“厄莎”叙事·赵珩谈老北京的岁时节令戏
·《北京四合院志》出版 记录北京四合院建筑风貌·山东省民俗学会“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叫卖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