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寻找满族民间故事以及有温度的民间
  作者:本报记者 王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7 | 点击数:13504
 

访问200余位村民寻找有温度的民间

  在7月19日至29日期间,六个小组、30位组员按照已掌握的部分线索并结合现场随机访问,一个村一个村地找,10天的普查中,清原组在红透山镇上大堡子村,访问了30余位村民,其中重点讲述人5位,采录了150则故事;新宾组在新宾镇访问了20余位村民,重点讲述人2位,采录故事40余则;本溪组赴泥塔村、清河城,访问了30余人,重点讲述人4位,采录故事150则;桓仁组在桓仁拐磨子镇访问了60余位村民,重点讲述人7位,采录故事180余则;岫岩组在岭沟村采访了50余位村民,重点故事讲述人1位,采录了160余则故事;凤城组则访问了40余位村民,截至8月26日,这一小组的调查仍然在继续中。

  每个调查小组的研究生需要负责故事的普查采录,而六个小组的负责人,也就是六位博士则负责撰写所调查地区的学术价值分析报告,报告规模为5万至6万字。与一般的普查不同,这一次针对“满族民间故事”的普查,细微并且具有拓展性。调查小组具体的任务包括:回访、重访20年前民间文学普查时期的已知讲述者,调查20年来因生活变化给故事文本带来的变化;拾遗补阙,发现那些20年前被忽略、被遗漏的讲述者以及故事;同时,还要深入考察当地的人文、历史、民俗,尤其要特别关注讲述者的传承情况。江帆告诉记者,项目组希望通过对满族民间故事的普查,进而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构成、文化精神。她说:“民间故事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传承下来的,是集体无意识的创作。然而,这样的创作并非没有意识,而是没有被意识到。我们就是要把那些没有被意识到的东西找出来,并加以观察。 ”因此,调查小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非常注重观察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的变化;现代化媒体的普及和商业性的通俗文化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冲击;近十年来农村城镇化的结果;中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比较;受众文化心理与审美情感上的变化等等。而透过这些观察所收获的成果与经验,都将被整理到最后的调研报告中。

  8月26日,六位小组负责人交流和讨论了各自不同的普查过程和普查成果,其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们几乎都碰到了讲述人故去或讲述人失去讲述能力的现象,都见证了满族民间故事正在逐渐湮没、失去传承的现状,并且也都亲身体味到了民间故事是民间的生活文化,是民间对世界的解释,是一种朴实而温情的力量。新宾组组长、人类学博士李宏岩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对民间故事造成最大冲击的是外来文化、消费文化的进入,民间所固有的文化根基正在动摇,民间故事的讲述环境已经失去了。但是,我们也发现,村民们对于民间故事并不是没有兴趣,而是缺少接触的机会。民间故事依然在发挥作用,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延续着能量,继续在为人们创造精神动力。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2008-09-05 09:13:24

上一条: ·专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人才培养
下一条: ·北大学子官山采风歌声浓
   相关链接
·辽宁大学成功举办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会议·[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辽宁大学新增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
·2018年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招生简章·辽宁大学文学院将举办乌丙安教授追思会
·第二届云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公告·《中国海洋大学校报》推出“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 关注“性别与民俗”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性别与民俗”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安排·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性别与民俗”研究生暑期学校录取名单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性别与民俗”研究生暑期学校招生简章·[李晓宁]初入田野记之寻找养蜂人
·[孟令法]带着“亲情”去田野·[原源]异乡田野考察记
·[王新艳]脚步丈量出来的地图·[朱莉莉]高淳花奔村民间信仰聚集地田调日记
·[朱卿]田野札记:撒老乌的西南神学院·[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