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理念,促进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博士点承办的“神话与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6日在中央民族大学隆重召开。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博士生导师邢莉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喜饶尼玛教授致开幕词,他希望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专家和学者对少数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提高少数民族自己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对自己宝贵财富的保护意识和认知。接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申报联合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任王文章教授讲话,王教授指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全面保护的阶段,但仍有很多从思想上、认识上需要认清的问题,研究认识这些问题意义重大,因此此次研讨会将会有很大的收获。然后由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发言,他认为神话与民间信仰在今天具有整合的价值,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给予学术上的支持。最后由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院长白薇教授致词。她介绍了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博士点近年来获得的长足发展以及目前正在开展的少数民族节日保护项目的情况。
围绕少数民族神话与民间信仰主题,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作了题为《蒙古族与藏族山神信仰的比较研究》的发言,通过对蒙古族和藏族山神信仰的比较,她认为民间信仰对当下生态环境恶化的社会具有生态学上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作了题为《神图与神话:诺苏彝族的述源叙事传统的仪式化传承》的发言,批评了生硬套用传统民间文学分类法和书面文学解析法研究具体文化语境下民间文学叙事传统的学术路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亚虎研究员作了题为《南方民族神话中的性与情》的发言,提出了神话研究应该跳出现有资料和学科窠臼的观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马盛德教授作了题为《仪式与舞蹈》的发言,认为应该加强舞蹈在仪式中重要作用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那木吉拉教授作了题为《东北亚月亮阴影神话比较研究》的发言,认为“攫取型”更接近月亮阴影神话。毕桪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阿尔泰语系与阿尔泰神话》,他指出神话研究不应该抛弃语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赵志忠教授作了题为《满族萨满神话解读》的发言,提出了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拓展的观点。汪丽珍教授作了题为《鄂温克神话与萨满教信仰》的发言。
围绕汉族的神话与民间信仰主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黄涛教授作了题为《汉族月亮神话与中秋节习俗》的发言,提出了汉族月亮神话与中秋节的结合始于唐代文人赏月活动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宗迪研究员作了题为《山海经古本篇目考》的发言,考证了《山海经》篇目的发展脉络。中央民族大学的林继富教授作了题为《紫姑信仰流变研究》的发言,考察了民间紫姑信仰流变历程以及在流变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山大学蒋明治教授作了题为《作为巫术信仰的“龙”》的发言,提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来源于对巫术的信仰,而不是传统研究中的图腾。日本明治大学日向一雅教授作了题为《“因爱焚身”的男女与〈大智度论〉中的“术波加”故事的传播》的发言。
与会学者还就民俗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作了发言和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吕微研究员作了题为《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的发言,指出母题在后现代语境中是主位和主体间达成共识约定进入他者的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作了题为《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的发言,提出了时代变迁中的民俗志应该如何撰写的问题。
围绕民俗学的田野调查,首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研究员作了题为《通往灵界的路——长角苗“打嘎”仪式考察》的田野报告。方李莉研究员通过展示民俗调查图文资料,认为研究一个民族不了解它的信仰和神话是行不通的。北京大学东语系的史阳老师带来了《地方性的神圣历史——菲律宾芒扬人的洪水神话》的发言。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杨秀作了题为《黔西长角苗丧仪中的祖灵信仰分析》的发言。
在众多专家与学者的积极参与下,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黄龙光)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