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
  作者:陈勤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7 | 点击数:10032
 


中国民俗学

作者:陈勤建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9 页码
·出版日:2007年
·ISBN:9787561755174
·条码:9787561755174
·版次:2007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后的中国,百废俱兴。为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固有的学术传统,主持中文系工作的徐中玉教授,在对留校的青年教师多次专业考核后,亲自执笔修书一封,选派刚从事文艺理论的我上京,投奔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教授门下,进被当今民俗学界戏称“黄埔一期”的讲习班研修,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自1979年至1983年,我有幸得以两度进京,聆听费孝通、钟敬文、杨成志、容肇祖、白寿彝、马学良、杨垫、罗致平、常任侠等一批著名老教授,以及当时年富力强的刘魁立、张紫展、乌丙安、王汝澜等老师亲执教鞭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讲座,先生们铮铮的教诲,唤起了我对所研修专业的洞察和挚爱。其间,罗永麟先生极力推荐我参加刚成立的上海市民间文艺研究会和《采风》报社,兼任编辑和协会工作,得以有机会经常深入乡间原野、城市里巷,直面清新刚健的原生态民风俗。从此,从理论到实践上彻底扭转了我文化艺术上原有的文人立场和观念,孕育了我从“田野作业切入的三重论证”研究问题的方法,奠定了我日后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倾向。本教材就是其中的一个成果。

    在上述基础上,自1982年开始在中文系、外语系、心理系先后开设了中国民俗学课程,经过多年的课堂和社会交融的实践,以及日本、德国、苏联(俄罗斯)、芬兰、美国等国民俗学的比较研究,中国当时现有民俗学教材的分析对比,逐渐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民俗学框架和理念。这就是本书原版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俗》。本书与一般的民俗学概论不同,它从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对像——“民俗”出发,结合生动的活态民俗事项,层层解析,对民俗的表层范式、深层结构、本质特征、社会性能、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缕析,其间不乏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民俗学”的教学研究,全书从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对像——“民俗”出发,结合生动的活态民俗事项,层层解析,对民俗的表层范式、深层结构、本质特征、社会性能、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缕析,其间不乏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

目录

绪论:现代中国民俗自觉意识的发生和民俗学科的兴起
第一章 何谓民俗
 第一节 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相
 第二节 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第三节 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第二章 民俗的发生
 第一节 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
 第二节 种族繁衍及发展自身的要求
 第三节 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
 第四节 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
第三章 民俗的表层特征
 第一节 不成文(法)的规矩
 第二节 程式化的规矩
 第三节 民众群体的规矩
第四章 民俗的深层结构
 第一节 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
 第二节 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 
第五章 民俗的性能
 第一节 法约性
 第二节 软控性
 第三节 本位偏移性
第六章 民俗的传播
 第一节 超时空的传承
 第二节 传承中的变异
 第三节 传播的载体与方法
第七章 中国民俗的特点
 第一节 稚拙古朴源远流长
 第二节 神秘奇异巫术性强
 第三节 礼俗混同封建味浓
 第四节 丰富多彩注重实用
第八章 中国民俗的分类
 第一节 中国有形物质民俗
 第二节 中国人生社会民俗
 第三节 中国心意信仰民俗
 第四节 中国游乐技艺民俗
第九章 中国民俗学的现实应用
 第一节 现代的经世济民之学
 第二节 民俗与民族精神
 第三节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民俗是国家统治管理的软件
 第五节 民俗是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柱
 第六节 中国民俗对文艺发展的影响
附录一:2006年周庄年俗活动策划
附录二:读《中国民俗》
原版后记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朝戈金]国外“口头传统”研究和教学实践(节选)
下一条: ·[乌丙安]我和《民间文学概论》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