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朝戈金]国外“口头传统”研究和教学实践(节选)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1-26 | 点击数:9056
 


    口头传统的研究,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方向,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个高潮。其余波所及,不仅今天的国际学术格局中其影响仍清晰可见,而且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文件里都它的直接贡献。 

不久前,美国学者罗斯玛丽·列维·朱姆沃尔特写过一篇名为《口头传承研究方法纵谈》的文章(Rosemary Lévy Zumwalt: A Historical Glossary of Critical Approaches”),纵向地梳理了口头传统研究的学术史和关捩。当今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领军人物约翰·弗里(John Miles Foley)在给这篇文章的中文翻译所作的题注中说“这篇文章是对西方的口头传统研究历史所作的最出色的述评之一”(见《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第3页)。
 
众所周知,所谓“口头传统”(英文oral tradition,也有汉译作“口头传承”的)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人类的一切口头信息传递形式,另一个是指主要在无文字社会中传承的语言艺术(verbal art)。
 
朱姆沃尔特说,在1819世纪,当时的学者们开辟了口头传承起源问题的研究,因而他们可以算作是口头传统研究的直系前辈。德国的赫德尔(Johann Gottfried Herder)和格林兄弟(Jacob Grimm, Wilhem Grimm),芬兰的伦洛特(Elias Lönnrot),挪威的阿斯比约森(P.C.Asbjørnsen)和穆(Jørgen More)是这些前辈学者的代表。他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口头传统究竟其源于何时何地。这种关于起源问题的解答过程,乃是基于一个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假设,即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原始到野蛮再到文明的过程。
 
此后,以“A-T分类法”而闻名于世的芬兰人阿尔奈(Antti Arne)和美国人汤普森(Stith Thompson)是20世纪芬兰的“历史-地理方法”的倡导者。就其出身和工作方法而言,他们是民俗学者。与他们相似的,还有推崇“地域-年代假设”方法的人类学者博厄斯(Franz Boas)。它们共同开启了被人们称作“机械的”方法论。他们都认定,一个故事从中心点向四周的流布,就像石块抛入水中会漾起不断扩大的波纹一样。一个故事的扩散越广阔,说明它越古老。而故事的原始形态可能就在它的传播中心。
 
“文化的方法论”,被认为是校正“机械的”方法的有效手段。其核心论题是口头传统作为材料系统,其中熔铸了文化的意义,并服务于社会成员的需要。该方法集中探讨的是所谓原初形态的文化(precontact culture)。博厄斯和他的学生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是该学派的推动者。杜波依斯(Cora DuBois)和卡迪纳(Abram Kardiner)的口头传统是文化的手段,它反映了文化的模式化过程的说法,以及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的功能主义论见,都是这个方向的进一步推进。
 
文本模式的研究,作为一个在方法论承续上与文学研究关系紧密地方向,有比较多的成果也是自然。延续着北欧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强势传统,奥利克(Axel Olrik)开始着手总结适用于所有样式的“法则”。他的“史诗的法则”(Epic Law),有长久的影响。普洛普(Vladimir Propp)及其形态学理论,将文本模式化的方法,又一次引入到民间故事的内部结构中。在20世纪中生命力长久不衰的,还有“帕里-洛德理论”(又叫做“口头程式理论”,Parry-Lord Theory, or Oral Formulaic Theory),聚焦文本解析,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口头诗学领域,并在全球近200种语言的传统中得到运用。该学派的当今旗手弗里(John Miles Foley)更是大力倡导跨传统的比较和对既往文明遗产“典律”(Canon)的考问。近来国内过对该学派有较多译介,此处不拟赘述。
 
构成上面所述各学派的相邻学派的,还有结构主义、象征主义和解释学的理论,有精神分析法,有民族志诗学理论,有表演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有关于“真确性”(authenticity )的探讨,等等。(见增刊第3-12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学
下一条: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