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试图通过郭德纲现象说明,所谓回归传统,只是人们在当下背景中的一种浪漫想象。所有被操作的传统,都是由当下利益驱动的。事实上,“一个人的火成全不了一个行业,也败坏不了一个行业。”所谓传统,既不是毒药,也不是救世主,只不过是一块生意人用来吆喝的招牌。
《辞海》把“传统”释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几千年人类文明史几乎已经穷尽了人类可能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当代哲学或当代艺术,我们都能在既有的历史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根源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类的思想与行为都是传统的。当什么都是传统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不是传统了,如此,传统的实际意义也就消失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文化形式常常是互不兼容的,并不是所有被我们认作传统的文化都是适用于现实生活的。选择哪一种传统应用于我们的文化生活,是由文化的执行主体所决定的。所以说,传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选择的。传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或情感需求。
郭德纲的利益诉求是相声作为商品所能带给他的商业利润,观众则是借助于购买这种文化商品给自己的生活增添笑声和乐趣。郭德纲真正需要迎合的是观众的购买欲望,传统只是郭德纲在与公众话语的不断磨合中找到的一个话语平台。
以郭德纲的年龄和阅历,他所能掌握的“传统相声”是极为有限的,创作源泉的过度取用必然导致源泉的过早枯竭,虎头蛇尾是郭德纲在相声舞台上的必然趋势。这一点郭德纲自己应该比谁都清楚,所以,郭德纲向影视业以及戏剧领域的转型也就不失为一种聪明之举。
问题是,郭德纲把别家别派的相声都给骂倒了,如果他自己又转型遁入了影视戏曲界,那相声怎么办?
相声当然还会好好地活着。台湾的相声史不是已经告诉我们吗,因为有了赖声川,相声又复活了,而且是以另外一种面孔活在更亮丽的舞台上。时势的需求是必然的,英雄的出现是偶然的。只要时势需要,英雄不在此时出现,也必在彼时出现。生活中不断有传统进入休眠或消亡,也不断有传统在涅槃或复活。传统的生和死,是由时势决定的,而不是由英雄决定的。郭德纲在北京城苦熬了10年,是时势造就了他,而不是他造就了时势。
郭德纲在相声《西征梦》中说,布什派了一位美女特使到北京与他共商反恐大业,两人在马路边聊了半天,会谈结束时美女特使赶着回大使馆,郭德纲问:我说你怎么走啊?美女说:我坐300。这是郭德纲的经典段子之一,“300”指的是一趟公交车,这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可是,某著名相声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坦陈自己不知道“300”指什么。生活在北京的相声演员脱离平民生活已经到了如此境地,他们还能生产相声吗?2006年,郭德纲赢得了一场没有对手的竞争。
那么,被媒体捧为“草根英雄”的郭德纲是不是相声的救世主呢?当然不是。就目前来说,郭德纲既没有侯宝林那样的胸怀和号召力,也没有赖声川那样的学识和思想深度,他只是个技艺比较精湛的普通艺人。从最近郭德纲在代言“藏秘排油”减肥产品遭批评一事中所持的态度来看,郭德纲远未达到能够领袖群伦的境界。2006年,媒体以弘扬传统为借口,迅速把郭德纲捧上了神坛;2007年,媒体也可能在另一种借口的掩护下,迅速把郭德纲打入地狱。如果我们能够更理性地看待2006年,也许应该把郭德纲还原为一个普通的相声艺人,我们不必担心相声的生或者死,也不必把相声的中兴寄希望于郭德纲。真正的英雄也许还没上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2007-04-02 10: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