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子开花哟细萌萌,葛藤开花哟扯大棚,桃花李花乖又乖,荷花菊花香喷喷,我爱家乡的映山红。”走进青山绿水环绕的长阳县榔坪镇乐园中学、秀峰桥小学的校园,来客有机会听见高亢嘹亮、婉转亲切的长阳山歌,令人顿有“耳暂明”的感觉。
长阳有“三件宝”:山歌、南曲、跳丧舞。南曲乃古调,跳丧舞跳于老人去世之时,都不易学,只有山歌不受场合、曲牌限制,最具可学性,因此它率先进入了传承人的视野,也进入了当地学校课堂。
“山歌之乡”的摸索
榔坪镇乐园乡是长阳的“山歌之乡”,长阳摸索“山歌进课堂”的示范点,就从乐园开始。
1998年,长阳县文化局提出“让乐园的下一代都会喊山歌”项目。1999年春,农民山歌手马协菊被请到学校里,小学五、六年级7个班和初中3个年级18个班每周开设一节山歌课,每人每学期学唱5首山歌。山歌在校园里的传唱,自此延续下来。
与音乐课不同,山歌没有音乐书上所规定的曲目,也没有曲谱,有的甚至连歌词也不确定,该怎么进行教学呢?
乐园中学的老师介绍说,山歌的教唱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请农村的老歌手到学校面向学生教唱,教师协助,一般是老师喊一句,学生学喊一句,一句一句地学;二是学校音乐教师从老歌手那里录制山歌,然后用录音机向学生传唱;三是请山歌手先教学校教师。2004年,学校请山歌手秦道菊到校教老师们学习“穿号子”、“一声号”、“扬歌”等曲牌的山歌,让教师人人会喊3至5首山歌,同时培养了一批会喊会教山歌的教学人员。
2002年,长阳县委、县政府启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项目,“乐园山歌”列为“清江传统文化生态保护项目”,并正式建立了“乐园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为“山歌进课堂”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人、财、物保障。
迄今,先后有“土家歌王”马协菊、覃洪翠、李道翠、姜翠云、秦道菊、尹国菊到校教唱山歌;长阳县民宗局的同志两次到学校指导,支持经费5000元。
山歌是乐园人的幸福
让乐园师生传习山歌,不只是一种认知、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增强作为一个乐园人的幸福感,提升人生乐趣的过程。
从2004年起,利用新课程改革的时机,山歌在校园的发展开始不止停留于传唱的阶段,而进入了搜集整理、开发的更高层次。
学唱山歌的学生都领到了学校编制的一份“乐园山歌搜集表”,内容包括:一、访问民间山歌手,听其喊山歌,讲述山歌的故事;二、山歌名人追踪,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了解山歌会、山歌手、土家歌王等;三、通过上网搜集图片、资料,了解山歌的发展和在海内外的影响。
几年来,乐园山歌教学进入了规范化运作,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对山歌进行了包括歌词、曲谱、山歌名人、图片等资料在内的梳理,还做了学习笔记,真实地记录了学习山歌的感受。
据学校的统计,他们共采访山歌手17人,搜集一声子、两声子、阳雀调、绣花调等山歌186首,初步整理出两本山歌资料集。
喜悦与困惑
如果把这几年乐园中小学因唱山歌而走上舞台并获奖的情况做一罗列,那将是长长的一串。
毫无疑问的是,学生们在一次次山歌表演后赢得的掌声和赞誉,让他们越发感受到山歌的魅力和价值,喜爱上山歌的学生越来越多。
有了兴趣必然激发创造。有的学生在摸清了山歌结构、修辞的基本规律后,开始通过改旧词填新词进行简单的创作。这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家乡乐园(哟)真神奇,合作医疗发呀发祥地,山歌之乡(哟)喜事多,蕃茄广椒皱皮木瓜哟,我爱神奇的乐园歌。
但是,在开发这门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课程时,乐园人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山歌看似简单,实际调子高、弯弯多,与校园歌曲差别很大,农村的山歌手大多也只能“喊一嗓子”,不懂曲谱,学校里能记谱的教师也非常有限。因此,山歌教学要想跳出“喊一遍”的局面必须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深入指导,否则,喊是喊了,但真正懂山歌的却很少。
其次,山歌作为民族文化生态项目,要保护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样的工程是几所学校很难担当的。邀请老艺人到学校,而且是前赴后继不断有人来,解决他们的食宿,给予一定的工资,这需要资金、人员、时间、设备等各方面的保障,对于山区的学校而言,无疑是困难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7-2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