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社科院文学所召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座谈会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2-08 | 点击数:5245
 

  2007年10月10日上午,祁连休研究员《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新书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行。本次座谈会由社科院文学所与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参加座谈会的有北京各大高校及各文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

  与会学者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少有的突出成果之一。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7年5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余98万余字。上编为理论阐释,下编为具体类型梳理。该书资料收罗宏富,论述精辟独到,是祁连休先生以一人之力、倾毕生心血写下的学术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对该书极为重视,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反复校对书稿,终于在2007年让成果面世。

  在当今快餐式写作的学术大跃进时代,一个已经退休的老研究员,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在没有任何科研经费的情况下,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学术热情,完成了这样一件伟大而浩瀚的学术工程,实在是难能可贵,堪称学术榜样。

  祁连休先生原任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主任,2007年刚刚步入古稀之年,数十年辛勤耕耘于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尤其着力于故事研究。在各种类型的民间故事中,又特别于机智人物故事用力最勤、最多。今天妇孺皆知的“机智人物故事”这一概念,就是由祁连休研究员首先引入学术研究领域,并推广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概念的。作为“机智人物故事”的专项研究,祁连休先生不仅是“世界第一人”,恐怕也是“世界唯一者”,数十年中,先后著有《中外机智人物故事大鉴》等系列故事专著多种。

  近十几年中,祁先生更把目光放在整个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学上,不断思考、归纳和总结中国民间故事的类型学特征。《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出版,是这一思考的物质结晶,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编纂,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假设:每一个时代的民间故事,都可以归结于有限的若干种情节类型,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民间故事,都可以归结为不到20种类型(参见原书)。

  西方的故事类型研究主要使用芬兰人发明的“AT分类法”,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以及亚洲的故事类型。如何为浩瀚无边中国故事设定边界,并对它进行分类,一直以来是中国学者,甚至是亚洲学者试图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祁连休先生在梳理和论析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时,没有采用“AT分类法”,从故事类型的确定、命名、排列到论析,该书所论列的500余个故事类型,完全是立足本国,从大量的古籍文献中梳理、概括出来的。每一个故事类型的确定,都是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自身的特点为依据的,其命名也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且适当参照中国学者过去的一些做法来确定的。这样运作,不但可以关注到“AT分类法”没有涉及的传说类型,而且可以充分关注中国特有的故事类型,以期更好地展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全貌。

  该书对中国故事的精当梳理以及分类研究,必将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新书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10月10日,由我院文学所与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新书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京内高校及文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座谈会。

     据介绍,由我院文学所原民间文学室主任祁连休主编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7年5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98万余字。该书采用了不同于西方故事类型研究主要使用的芬兰人发明的“AT分类法”。由于这种分类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以及亚洲的故事类型,所以书中所论列的500余个故事类型,从故事类型的确定、命名、排列到论析,都是从大量的古籍文献中梳理、概括出来的。每一个故事类型的确定,都以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自身的特点为依据,其命名也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且适当参照中国学者过去的一些做法来确定。这不但可以关注到“AT分类法”没有涉及的传说类型,而且可以充分关注中国特有的故事类型,以期更好地展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全貌。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少有的突出成果之一。该书对中国故事的精当梳理以及分类研究,必将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有重要的参照意义。(丰温)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07-12-5 14:44:32

 

 

  文章来源:CFSNet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民族题材电视节目展示与研讨活动10月举行
下一条: ·“知识中的伙伴”:美国民俗学会(AFS)2001年会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