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的临近,北京的奥运气氛日渐浓厚。从街头巷尾的宣传栏,到大人儿童的衣饰玩具等,随处可见奥运元素;从国家大剧院到其他大小剧院,各种迎奥运的演出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7月9日,由文化部主办、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群众艺术馆)承办的“迎奥运――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活动综合类节目演出,在北京海淀剧院拉开帷幕。此次演出,节目全部从第14届群星奖决赛的优秀节目中选出,可以说是我国近年来群众文化精品的集中展示,也是2007年11月群星奖决赛后,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又一次聚首。节目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陕西华阴老腔艺人表演《将令一声震山川》(卢旭 摄)
“非遗”节目受到青睐
此次展演,山西省有3个节目入选,是除北京外入选节目最多的单位,参加综合场演出的是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绛州鼓乐形式编排的新节目《杨门女将》,演员全部是来自农家的十五六岁女孩。只见20余名巾帼英雄披挂上阵,英姿飒爽,头上的翎子随着鼓点而舞动,场上的气氛也随着鼓声而起伏,只见鼓槌翻飞,只听娇喝叱咤,鼓乐的阳刚和演员的柔媚相得益彰,烘托出热烈的沙场杀伐之声。一通鼓敲得畅快淋漓,低昂铿锵,观众不时叫好,掌声经久不息。绛州鼓乐历史悠久,路数繁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至今在当地的婚丧嫁娶、节庆活动中还非常活跃。《杨门女将》继承绛州鼓乐的传统形式并加以发展创新,富有新鲜内容和时代特色。
陕西选送的《老腔原生态作品情景音乐》、湖北选送的《喊歌》也都是以当地的“非遗”形式编排的节目。老腔是皮影戏最早的唱腔,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此次来京演出的11位老腔艺人,他们中年纪最大的“白毛”王振中已经72岁。只看他们手中的乐器就可以想见其演奏风格――除了常见的二胡、板胡、月琴、大锣等,竟还有板凳、惊堂木等被直称为“木头”的“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节目开始,观众就被他们演唱的粗犷豪放、演奏的急管繁弦所吸引,现场气氛被推向最高潮,叫好声不绝,观众强烈要求加演。老艺人们加演的传统剧目《将令一声震山川》更充分体现了老腔“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的特色。土家人称唱歌为“喊歌”,从名字就可以想象该艺术的大体特色。《喊歌》是由土家长阳山歌与兴山民歌嫁接而成,分别由王家三代和陈家三代共8人来演唱,该节目在第14届群星奖决赛中获群星大奖。国家级“非遗”项目长阳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今年已经75岁;兴山民歌的优秀歌手王爱民兄弟及其10岁的儿子王浩宇,在刚刚结束的青歌赛上一举夺得原生态组金奖,已为广大观众熟识。一声高腔,千回百转,记者身边的一位老人一面赞叹一面激动地擦拭着眼睛。演出前,记者采访王氏父子,问到小浩宇名字该怎么写,这小孩拈过笔来龙飞凤舞地签下了自己的大名,很有明星的派头,更让人看到“非遗”传承的希望。
“非遗”融入群众文化节目并大受欢迎,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宣传工作的良好成果,更反映了“非遗”保护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而融入群众文化生活的“非遗”,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其生命力无疑会更加顽强。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长于当地并滋养着当地一辈辈人的文化,富于地方文化特色自不待言,撷取地方文化特色而新创的节目也别具风味。北京选送的舞蹈《雪韵》,描写了一群女子雪中优游的情景,加入了旗袍、京胡等富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元素。舞者银领金衫,黑色长裙,雍容优雅,丝毫看不出她们都是50岁以上的业余选手。浙江的青瓷文化源远流长,越窑青瓷瓯乐曾是唐宋时期风行一时的器乐演奏形式,但已失传近千年。1998年12月,大量瓷乐器在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出土,慈溪市花费了大量心血烧制出可用于演奏的乐器,形成了越瓯、编钟、瓷鼓、吹奏4个系列近20个品种,并创作了一批青瓷瓯乐作品。青瓷瓯乐艺术团由业余演员组成,他们用亦古亦今的青瓷乐器,演奏出极富特色的曼妙乐音,使绝响再传,实现了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哈萨克少年波拉提别克以一首《冬不拉之歌》夺得了第14届群星奖少儿组的表演奖,这次他又将天山牧场的气息带给了首都观众。
军营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军总政治部选送的舞蹈《折叠椅之歌》、歌曲《香江女儿行》,北京选送的《超级女兵》等,都以军营生活为题材创作,引起了受邀来看演出的解放军观众的强烈共鸣。广东的小品《最近我不烦》,反映了当前我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天津快板《从小树立荣辱观》则表现了“八荣八耻”对于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塑造作用,都极富时代特色。
北京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不是为“奥运”而“人文”,而是借奥运体现我们的人文成果。此次“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与其他为数众多的文化活动一起,营造了“人文奥运”的良好氛围。奥运会马上到了,向世界敞开胸怀的,将是一个人文昌盛的中国。
相关信息
群星奖是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而设立的群众文化艺术最高政府奖。1991年设立,每年评选1个至2个门类。至2002年为每年举办一届,从2004年举行的第13届开始,群星奖纳入中国艺术节整体活动中,每3年举办一届。分7个门类和3个组别,7个门类分别是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每个门类分成成人、少儿、老年3个组别。每门类设15个奖,每组各设5个奖,获奖作品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群星奖”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奖牌。迄今为止,已举办14届,共推出了3000多件获奖作品,给广大群众展示艺术才华、实现艺术理想,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群众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第14届群星奖决赛于2007年11月在湖北与第8届中国艺术节同时举办,表演类获奖作品从35个申报单位报送的1198件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中选出。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