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上午,由中国民俗学会和云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映秋院101顺利开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叶涛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研究员,云南大学副校长廖炼忠,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张剑源副处长,云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赵永忠、院长王卫东、党委副书记何丹娜、副院长陈芳、副院长王新,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董秀团出席开班典礼。本次“高研班”学员有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34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8名青年教师(含在滇)。
开班仪式由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东教授主持。他对与会专家和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青年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国民俗学会与云南大学文学院多年的合作机缘进行了简要回顾。本届研修班预计为期一周,邀请了12位学界知名学者进行授课,主要围绕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科前沿问题与新的学科生长点进行探讨与学习。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叶涛教授发表致辞。叶涛教授首先对本届高研班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今年是中国民俗学会成立40周年,学会自1983年钟敬文、杨堃、杨成志等先贤创立以来,一方面承担着群众性专业学术团体组织的责任,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学科恢复的重要任务,其中就包括高校教师培训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对学科建设的调整恢复与蓬勃建设中,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也分属社会学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处境仍相对边缘。基于此,作为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的中国民俗学会就更需承担起学科教师交流培训的责任。而每年举办的学术会年会实际上就是为从事本专业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社会上热心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人士,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鉴于此,2021年,学会与高校合作在复旦大学举办了第一届“高研班”;而第二届“高研班”在学科传统与学术氛围深厚的云大文学院开课。最后,叶涛会长感谢云南大学对于研修班活动的鼎力支持,邀老师学者们共襄盛举、共同佐证,愿学员们有所收获。
云南大学副校长廖炼忠对本次研修班的顺利召开进行了祝贺。廖炼忠副校长充分肯定了本届研修班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该活动立足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的重要人文性,结合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核心机构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入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世界文明多样性乃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建设中去。与此同时,廖炼忠副校长回顾了云南大学自1922年建校以来中文学科的发展,以袁嘉谷、徐嘉瑞、刘文典、楚图南、刘尧民、姜亮夫、李广田等为代表的名家大师为云大中文系积蕴了深厚的学识基础,基于区域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民族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为中文一级学科建设贡献了特色和优势力量。在云南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时刻,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精神的指导,云大将在中国民俗学会的指导与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打造具有云大特色的民间文学、民俗学、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体系。
文学院院长王卫东教授就云南大学的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史,进行了更细致的回顾与介绍,该学科堪称名家辈出、硕果累累。1940年,时任云大文史系主任的徐嘉瑞先生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研究云南民间花灯戏的专著《云南农村戏曲史》,1947年又写成其代表作《大理古代文化史(稿)》。1953年叶德均先生完成了《宋元明讲唱文学》等著作。1959年,李广田先生重新整理了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1959年12月,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编写的《白族文学史》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批少数民族文学史;同年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培养了李子贤、秦家华等著名学者。1980年,教育部委托云大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资培训班”。如今,本届研修班由中国民俗学会和云南大学文学院举办,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八零年师训班”的延续。王卫东院长希望云大中文系民俗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团队在中国民俗学会的指导下,会泽百家、赓续传统,与全国的同行一起推进中国民俗学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
开班致辞结束后,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与全体学者移步云大会泽院合影留念,本届“高研班”开班仪式顺利结束。正如叶涛教授所言:“好饭不怕晚”——2022年研修班抱憾推迟。2023年,正值中国民俗学会成立40周年、云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置身昆明凉夏之间,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定将取得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