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下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开启第四讲——“故事的结构法则与编创技巧”。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主讲,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刁统菊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施爱东研究员首先对故事的文体特征以及故事学的研究预设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界定。从文体特征上看,故事逻辑与日常生活逻辑全然不同,也是与平常事件不同的反常事件。故事研究假定故事是在初始条件和目标结局之间进行的虚拟语言游戏,具有明确的边界与密闭的时空,故事情节只是朝向既定结局的一个过程。故事研究就是基于理想的游戏设置与实证的故事样本展开的双向互证,即用游戏规则理解故事样本,解释故事样本中的无稽现象,反之,也用故事样本印证、修订故事规则,使游戏规则更贴近故事创作,更具解释力。
在厘清故事定义与故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施爱东研究员借助丰富生动的故事案例,分享了他对故事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的思考。从角色设置的角度来看,故事中所有角色的功能都是预先设定的,具备明确功能的角色包括主人公、出题者、神奇助手、搅局者四类。主人公是故事的中心角色,整个故事都围绕他的命运展开,次要角色的伦理、情感均可以被忽视,这也是主人公优先的叙事法则。出题者是给主人公制造麻烦的人,从价值标准来看,可分为加害者和考验者两类,在篇幅较长的故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出题者,甚至出现不同层级的出题者;故事中的出题者往往比主人公更为强大,二者之间实力差距越悬殊,受众的情绪张力也会越大。神奇助手是为主人公提供宝物、建议或者直接出手相助的角色。搅局者则是搅乱局势、促成意外,使故事继续生长下去的角色。
施爱东研究员指出,从形态学的角度看,故事只有难题型这一个类型。借助矢量线段,我们可以标示出故事的最简情节。每一次情节转折都有一个恰当的理由,这就是情节设置;一则故事中关键性转折的关键性理由就是核心设置。既然故事都可以归入“难题型”,那么出题就成了故事的首要任务,也就是在既有条件和既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每一个障碍必须同时包括“系铃方案”和“解铃方案”两个方面。无论是系铃还是解铃,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既可以是听众默认的、无需特地强调的通则,例如神性规则、生活逻辑以及语言、情感和能力的设定;也可以是特别设定的、非共识性的特则,包括故事中的角色以及故事讲述者设定的规则等。当故事按照正常情节发展无法实现转折时,就需要通过巧合、误解、违禁、搅局、规则失效的方法,驱动故事继续发展。
除了上述结构性的法则之外,施爱东研究员还总结了故事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的俭省、对称和极化的原则。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必须尽可能合并同类项,用最俭省的方法,构筑一个完整的叙事链环,例如只以凑巧的形式保留有效行为、过滤陌生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上就近以及故事角色面具化和类型化,等等。对称法则是指故事中的母题与人物设置符合“镜像对称”,即所有标示情节的矢量相加为零,由此使故事成为一种“零和游戏”。极化原则是故事家有意将对立双方的矛盾性质进行两极分化的处理,使双方原有的对立状态更趋紧张。
在为同学们剖析了故事的诸多结构法则之后,施爱东研究员又辩证性地指出,倘若故事总是按照一般规则运行,就会变得了无趣味,因为只要读者熟悉了这些规则,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都会在意料之中,因此,故事不仅要遵守法则,也要在具体故事中增加新的变量,鉴于此,他以热播剧《狂飙》为例,分析了该法则的运用方式和效果。
在提问环节,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俭省原则下的公共知识生产是否可以和古代文论中的“意象”概念的生成和使用进行类比;民间文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亦适用于网络小说,但是网络小说篇幅较长,尽管可以使用人文数字远读的方式提取关键词,但并不准确,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历史的叙事法则与故事法则有相似之处,例如俭省法则、巧合情节等,那么这两种文体的叙事法则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把握“以故事的眼光看历史”和“以历史的眼光看故事”的尺度。针对这些问题,施爱东研究员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山东大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共计六讲,李扬教授与叶涛教授将于本学期陆续开讲。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