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下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山东大学知新楼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主讲人是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讲座由儒学高等研究院刁统菊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学院部分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叶涛教授从山东大学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开始谈起,在民间文学博士点创设之初、民间文学研究成果相对匮乏的时期,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风,山东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应运而生。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以及历史、文献、风物、田野等资料的丰富性使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既偶然又必然地成为了山大民间文学学科点最先确立的研究课题之一。牛郎织女传说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并称中国四大传说,其中牛郎织女传说是四大传说中最早被文献记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传说。早在《诗经》时代就有关于织女、牵牛星宿的神话,其后不论是汉画像石还是唐诗宋词、戏曲唱本、小说甚至信仰仪式活动中都承载着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内容。记述文体的丰富性使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价值更为突出。然而相较其他三大传说,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且已有研究大多遵循民间文学从文本出发的传统,这也就为地方取向的“在地化”研究留出了一个空间,而叶涛教授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考察和讨论无疑是民间传说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典型案例。
本场讲座的中心内容主要围绕着流传在山东省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的调查与研究展开。据叶涛教授介绍,2005年至2008年期间他和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师生曾在山东省沂源县开展过多次田野调查,并收集到大量碑刻、族谱等文献资料,在这些民间文献的交互参证中,初步梳理出织女洞、牛郎庙等牛郎织女传说在沂源县落地生根的过程,进而又在民间戏曲资料的基础上推理、勾勒出地方宗族组织与民间传说发生联系的逻辑,从而对民间传说的在地化做出历时性分析。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活动的兴起,在政府、学者和民众的共同参与下,牛郎织女传说又产生了新的传承与变异。不仅如此,牛郎织女传说在我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有流传,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讲座最后,叶涛教授针对民间传说在地化的适用边界做出了分析,他认为并非所有传说都存在在地化的特征,特殊的风物或人物是传说在地化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广泛的传播为公共知识向地方性知识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推动了传说在地化的实现,流传广泛、影响较大、历史悠久的传说也容易形成在地化的特点。针对民间文学起源这一问题,叶老师认为民间传说的起源地之争大多是地方政府或地方文化部门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结果,相比于起源地的研究,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传播过程的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没有“起源地”,只有“流传地”,它最早源于天上的星宿神话,可以说是“起源在天上”,而在民间只能探求其流传的过程,执着于探求牛郎织女的起源地容易误入歧途。
刁统菊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叶老师将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与山东大学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同学们对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历史有了更生动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本场讲座涵盖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史回顾、牛郎织女传说在沂源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对民间传说在地化过程的思考以及“非遗”运动对包括民间传说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等问题;讲座内容可谓十分丰富,同时也给同学们留下了许多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空间,相信同学们在结合各自研究的基础上都会有进一步的收获。
讨论环节,同学们提出民间信仰活动是否会对地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民众在参与非遗活动中目的、角色与认识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在地化”在论文中的适用性等问题,叶涛教授一一做出了回应。
本场讲座是“山东大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自今年4月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的六位学者先后围绕“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仪式文艺的叙述策略”“故事的结构法则与编创技巧”“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等主题做了精彩的演讲,系列讲座拓宽了相关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在民间文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下学期主办方将继续组织不同主题的系列讲座,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