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动态·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1-02-10 | 点击数:150430
 

       美国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民族学系荣誉教授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于2021年1月19日在首尔去世。吉奈里教授1975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民俗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任教,从此在印大民俗与民族音乐学系和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任教30余年。吉奈里教授是国际知名的东亚研究专家,长期探索东亚民俗和社会的历史与当代变迁,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东亚民族志(East Asian ethnography)、宗教、政治经济、东亚全球化的回应、韩国的文化和社会组织等。他在韩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田野调查,在韩国民俗和社会变迁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他与妻子、韩国东国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Dawnhee Yim(任敦姬)一道开展调查并发表了诸多富有影响的研究著述,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Ancestor Worship and Korean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Making Capitalism: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 South Korean Conglomerat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关于吉奈里教授的更多资料可参考:

  1.https://ealc.indiana.edu/people/janelli-roger.html

  2.http://institutionalmemory.iu.edu/aim/bitstream/handle/10333/6337/2007-retired-faculty-biographies.pdf?sequence=1&isAllowed=y

  3.“当代韩国民俗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系列讲座成功举办(2015年04月23日)http://wxy.bnu.edu.cn/xwdt/210366.html


深切悼念罗杰·吉奈里(Roger Janelli)教授

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访问学者)

  前几日听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去世的消息,十分震惊,不胜悲痛!

  我认识Roger是在2000年,当时我和安德明博士作为访问学者,一同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修民俗学。正是在这里,我们结识了一大批美国民俗学界的学者和学生,其中就包括Roger和他的妻子、韩国民俗学和人类学家Dawnhee Yim(任敦姬)教授。由于Roger夫妇对东亚民俗和社会的浓厚兴趣,而且为人宽厚善良,所以与我们夫妇尤其亲厚。我们受邀在印大做讲座,他们夫妇不嫌我们浅陋,一道前来听讲,令我们十分感动。访学期间他们曾多次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记得有一次饭后聊起国际民俗学界的一些趣事,四个人笑得前仰后合!

  由于与他们感情深厚,以至于多年后,在应张举文教授之约为《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一书撰稿时,我们在回顾近20年来与美国民俗学界的交往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如下一段文字,其中真切地记述了我们访学期间与吉奈里夫妇交流的细节以及他们夫妻对我们产生的学术影响:

  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罗杰·吉奈里(Roger Janelli)和任敦姬(Dawnhee Yim)夫妇。他们都是研究东亚民俗的专家,哲教授是民俗学系出了名的好老师,不仅专业功底深厚,而且对学生十分体谅关爱。任教授任职于韩国东国大学,但经常住在布鲁明顿,她是韩国民俗学先驱任皙宰先生的女儿,知道钟敬文先生的大名,所以对我们倍加关照。我们在印大期间,他们曾数次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中小聚谈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涉及全球化与东亚社会的巨变、民俗的未来发展趋势、传统的恢复和创新、民俗学与人类学的联系与区别、民俗学者的现实责任感等。还记得我们离开印大之前,刚好传来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我们倍感作为中国人的荣耀,不免展望中国即将发生的变化,吉奈里夫妇也以韩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与变化为例,来预想中国未来的巨大发展。最后他们把合著的Ancestor Worship and Korean Society一书赠给我们,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们70年代做的工作。我们当时调查的东西,今天在韩国社会已经找不到了,我们很高兴通过自己的工作把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录了下来。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做这样的工作,因为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如果不尽快记录的话,许多东西就会转变或者消失了。这个工作具有历史意义。”一直到今天,我们双方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次见到他们,都感觉如同父母一般亲切。(全文见《美美与共——我们与美国民俗学界的交往》,《中外文化交流》2017年第3期,88页)

  2015年4月,我曾邀请Roger夫妇前来北京师范大学访问讲学。作为资深的韩国民俗和当代社会的研究者,他们夫妇的四场讲座围绕“当代韩国民俗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而展开。其中Roger的两讲是“一个韩国企业办公室里的性别建构”以及“当代韩国孝道的变迁”,任教授的两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人间国宝与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挑战”。讲座分别由彭牧副教授及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张多、廖元新以及硕士研究生沈燕担任现场翻译。Roger在讲座中,以大量的数据和实地考察展现了韩国企业中男女待遇和地位的不平等性,并以1970到1990年代韩国Naeari村的孝道变迁情况为案例,深刻揭示了当代韩国孝道的变迁。他们的精彩演讲引起了现场热烈的讨论,增进了中国民俗学界对韩国社会变迁的理解,促进了中、美、韩三国民俗学界的交流。

2015年Roger Janelli教授夫妇在北师大做讲座时的情景

  如今看到过去的照片和写下的文字,感觉Roger的宽厚笑容依然像阳光一样和煦地照耀着我们,带给我们温暖,也催我们继续奋进,为东亚民俗和社会的巨变做好观察者、记录者和研究者!


深切哀悼罗杰·吉奈里(Roger L.Janelli)教授!

吕江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博士,东密西根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视觉设计环境系教授)

  我对Janelli教授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Janelli教授曾经是我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评审委员。我选修过他的几门课程。在与Janelli教授的学习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他对我的学术指导令我终生难忘。与教授的课外聊天更使感到了先生的平易近人,智慧幽默,超凡的解析视角,和为人的大度善意。

  在Janelli教授的课堂上,常是师生共同讨论一些课题。同学们通常围绕他课前发的书目畅谈自己的理解。我那时刚开始在美国的博士班学习,达不到美国学生过目不忘、侃侃而谈的程度。但是在他的提点之下,总能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获得同学们的理解和参与讨论。在他的课上我从未感觉到压力和不自然,课后还常获得Janelli教授特别表扬。他说他期盼学生有不按部就班的表达,informal and unprepared。这是我最初在课堂上得到的感觉。现在自己有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想来也是他对非母语学生的一份理解和恰当的尊重。Janelli教授总是鼓励学生的灵光乍现的想法,而非规定书目的讨论,并能够紧紧抓住这些可贵的题材令大家发挥,并不是停留在课前预留的书目上讨论。比如有一次我们在讨论cult发生的演变,我介绍了太平天国,与一些同学产生了争论。我一时着急,说到这是基于东方主义思想的观点,这立刻受到了Janelli教授的赞赏,并引导整个课堂沿着这个思路探讨了东西文化的碰撞。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吕江与硕士论文答辩委员,1998年

(左起:罗杰·吉奈里、苏独玉、吕江、亨利·格拉西)

  我们平时在学校遇见时也常常聊天,有时聊得非常痛快!因为我是从建筑学专业转入民俗学专业来学习,他跟我讲这样实际上特别有助于对民俗学研究方向的补充。Janelli教授年轻时追求的是成为成功的金融界高级白领,而且他毕业于全美最优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曾有着非常好的金融界的工作。但是工作以后他觉得心不在此,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博士,最后成功地转变为优秀的民俗学学者。他觉得非常幸福!他说以前受的教育和从事的工作对于他开阔民俗学研究领域和切入点以及思维模式都有很大的帮助和贡献。我们通过他的学术研究可以看到Janelli教授的商学训练及经历都对民俗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的、无法取代的贡献!他还分享过如何在忙碌严谨的商业集团内开展独特的田野调查经验,十分有创意。我特别感谢Janelli教授的人生经验分享,对我完成博士的学业及后来的事业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和推动!

  Janelli教授来自于意大利传统的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他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被同学们问到圣母玛利亚是处女,但如何会孕育耶稣呢,当时他十分地受震撼,从此引发了他对社会及人文情怀等诸多问题的关注。他与我们分享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从习以为常的思路中寻找突破点。他的这种风格也充分展现在他参与我的论文讨论及答辩的过程中。每每先生的提问都非常有挑战性,是不动用非常规的思维模式就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但这样找到的答案必定巧妙而且令论文更加闪光。这是一位智者对学生的提携之美。而且非常令我感动的是,他提出的问题竟然是我完成论文后依然不能放下的研究题目,激励我进一步思考、学习、研究、进步。

  我非常非常怀念我的恩师Janelli教授!


  罗杰·吉奈里:良师益友

  安德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看到Roger辞世的电子邮件时,刚好开了一整天的会,很累。邮件里的消息,无异雪上加霜,让我疲劳的身心更加感到沉重不堪。

  我和妻子杨利慧是二十多年前在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时最早见到Roger Janelli教授夫妇的。当时我们听民俗学专业的不少学生说,作为印大民俗学系著名的东亚文化研究专家,Janelli教授为人严谨而敦厚,向来对学生、特别是国际学生,既友善亲和又倾囊相授。等认识他们夫妇之后,我们发现,这其实也是他们两人共同的品行。Roger的夫人任敦姬博士,是韩国东国大学人类学和民俗学专业的教授,她对学生和晚辈的耐心、宽容和帮助,丝毫不亚于Roger。任教授的父亲任皙宰先生是韩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对我们的老师钟敬文先生也有较多的了解,这尤其让我们感觉相互之间有着更加亲近的关系。

Roger在什刹海考察老北京民俗(2015年4月,安德明摄)

  在印大的一年里,我们旁听了Roger开设的东亚民间文化课程,还不时受他们夫妇邀请去当地一些有名的餐馆吃饭,或者去他们家中小聚。为了表达谢意,我们也曾请他们到我们租住的公寓,来品尝我们做的中国菜。在这些交往中,我们不仅能够在异国他乡时刻感受到像亲人甚至父母一般的温暖,而且从两位老师那里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他们对东亚社会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传统文化急剧变迁问题的深切关怀,以及直面当下的实证的态度,尤其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几年后,我在申请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项目时,所提交研究计划的题目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变迁中的村落中民间信仰的演变与重建”,这当中其实就有很多受Roger夫妇潜移默化影响的地方。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写完研究计划之后,不但请Roger帮我给哈佛燕京学社提交了推荐信,还烦劳他帮我修改了计划书。他一如既往地对我的选题和计划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认真指出并改正了一些不够严谨或不够妥当的表述。我后来能顺利被燕京学社遴选为当年的访问学者,可以说同Roger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离开印大以后,很多年间,我们只见过一次Roger。那是2007年3月,我们在哈佛燕京学社期间,Roger夫妇到波士顿参加学术会议,他们约我们到当地长码头最有名的一家海鲜餐厅Legal Sea Foods去吃龙虾。我们本来想借机以“东道主”的身份来做东感谢两位老师,但最后还是他们坚持以“老师必须请学生”的理由付了账单!十多年里,虽然见面很少,却经常会想起Roger,而且,每次想起,都是感觉很温暖,很亲近,又很轻松,很少那种受人恩惠之后的负担。我们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很早就对Roger直呼其名(但对任教授,却坚持按照东亚的传统予以尊称,这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不过,相比于这样称呼其他比自己年长的学者,我们直接喊Roger的名字,心态上要自然、放松得多,这大概也同他给我们的亲切感、轻松感有关吧?

Roger和任敦姬教授夫妇与安德明杨利慧合影(2015年4月,安昕摄)

  2016年,经任教授和Roger的举荐,我被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主办的A&HCI国际核心期刊《非物质遗产国际学刊》聘为编委,连续几年参加了每年一度的编委会。在与他们两位及其他来自各国的多位编委一道参与刊物审稿及韩国各地非遗项目的考察活动中,我同两位老师又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处处对我格外关照。我注意到,任教授似乎变化并不是很大,但Roger的体力明显不如以往,这种冷酷的自然规律,让人无奈,又让人感伤。不过,在讨论稿件过程中,Roger却总是表现出一般人所不及的睿智、敏锐,以及一贯的宽厚、温和,这又让我心生无限的宽慰。在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各地非遗项目考察活动时,我常常有意地走在两位老师的旁边,随时准备搀扶一下Roger。这个举动被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注意到了,她后来还感谢我注意照顾年长编委的做法,同时说,我对待他们两位老师,像子女一样地用心。我告诉她,这是因为他们两位就像父母一样一直在关照我们!

  其实,在参加活动过程中,我能真正搭把手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为大多数时候,Roger都是和任教授手牵着手走。这一幕,几乎成了每次编委外出活动时最经典最感人的一个场景,我和其他不少编委,都曾跟在两位牵手慢行的老人后面,拍摄了很多张他们的背影。有一次,Roger对我说:“很多人都说我们两位很浪漫,因为每一次在外面都是敦姬牵着我的手。但其实那不是为了浪漫,而是由于我走路不稳,她担心我摔着。”我知道Roger说的是实情,但我又觉得他说的并不全对。中国人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年轻的情侣来说,浪漫自然是风花雪月、诗情画意的追逐,而那些步履蹒跚的老年夫妻,他们相互之间的担心、记挂、搀扶,所谓相濡以沫,看在任何人的眼里,都是最浪漫的罗曼史!

Roger和任敦姬教授在韩国考察非遗(2017年2月,安德明摄)

 

  我相信,Roger和任教授挽手慢行的背影,将会永远留在很多朋友和同人的心里,成为在这个多变的时代温暖大家的一种重要力量。我也相信,尽管Roger——我们杰出的老师和亲近的朋友——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温和严谨、睿智幽默将始终伴随着我们,也会永远陪伴着任教授,坚强地走下去!


谦谦君子:深切悼念罗杰·吉奈里(Roger Janelli)教授

邝蓝岚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及音乐人类学博士,中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罗杰·吉奈里(Roger Janelli)教授是我在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我的博士论文委员会的跨系跨领域指导教授,但他远不仅于此。在授业解惑之外,吉奈里教授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朴素的治学作风、幽默的教学方式、达练的处世态度,予以了我更多更深远的影响。吉奈里教授长年往来于东西方民俗学术界,在业内久负盛名,是最早在印第安纳大学的民俗学系以及东亚语言和文化系开辟东亚民俗学相关课程的教授。吉奈里教授对于东亚文化之了解及其在全球的定位,源于他多年的游历及多元的背景:他曾任教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进入民俗学界之前已在韩国工作、生活,期间结识了韩国民俗学先驱任皙宰先生的女儿任敦姬(Dawnhee Yim),他们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为促进北美民俗学界与东亚民俗学界的交流合作做出了极大贡献。

  吉奈里教授与任敦姬教授二人对学生们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每次我途经首尔时他们都会亲自带我参观博物馆和古迹,给予我许多理论外的指导和建议。而作为选修过吉奈里教授在印大所有独立课的学生,我至今仍在设计教案时借鉴他的方法。曾在韩、日等国久居访学的吉奈里教授深谙东西方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的差别,他会以极为温和的态度循循导之,鼓励来自亚洲地区国家的学生发言,并会配合以幽默的口吻,使学生们学会提问–而对话与提问,恰恰是跨文化交流与民俗学田野调研方法中极为重要的技巧。

2013年在首尔与吉奈里教授夫妇合影

  在我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中,当提及吉奈里教授时,我以“君子”二字概括:“[...]especially Dr.Roger Janelli,(for being a true junzi君子:Confucius’s term for an exemplary noble person).”自始至终,即便是在他离开我们之后,吉奈里教授都是一位我心目中符合“君子”形象的导师。作为他的学生,我希望将来能真正参悟他“自养其德”的精神,无论做学术、抑或处事为人。

  感谢中国民俗学界给予我这个机会来撰文悼念老师。

罗杰·吉奈里(Roger Janelli)及任敦姬(Dawnhee Yim)

2017年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会议外籍嘉宾

参观敦煌莫高窟


点滴回忆:怀念Roger Janelli教授

张多

(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访问学者、)

  年关将至,从我的导师杨利慧教授处得知罗杰·吉奈里(Roger Janelli)教授逝世的消息,我非常难过。按年龄算,罗杰·吉奈里和任敦姬(Dawnhee Yim)教授夫妇算我的祖父母辈了,但我非常幸运地在这些年的学习中多次与他们夫妇有交往,也能算“老朋友”了。

  初次见到吉奈里、任敦姬夫妇是2015年4月他们到访北京师范大学,那是我是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的博士生,便和同学一起承担了他们讲座的翻译任务。吉奈里教授那时候年事已高,英语发音因为牙齿的问题非常不清晰,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挑战。但是他非常贴心地为我准备了讲稿的分段讲演版,还告诉我每一段开头结尾的重点。后来翻译任务圆满完成,他的研究领域也为我打开了眼界。我对这位退休多年的著名民俗学家心生敬佩。

  后来,我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系访学,那时候他们夫妇并在布鲁明顿(Bloomington),故而没能会面。但是在印大却从合作导师苏独玉(Sue Tuohy)教授那里听到许多他们夫妇在印大的往事。在印大学习的这段时光,也是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愉快时光。

  也许注定与他们夫妇缘分未尽。2017年我受邀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合办的“一带一路”高级别会议,那时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去敦煌开会前还不知道参会人员名单。到了敦煌,我惊喜地发现,不仅苏独玉、邝蓝岚老师来敦煌参会了,吉奈里和任敦姬教授夫妇也来了!这次敦煌聚会非常愉快,在会议间隙,我陪同吉奈里和任敦姬教授游览了敦煌月牙泉、鸣沙山。他们年事已高,没能爬上沙丘,但是站在月牙泉边,他们非常激动,这样奇伟的中国西北景色深深打动了两位走遍世界的民俗学教授。

  每每回想这些点滴,都非常温暖,与他们夫妇的交往,也是我学术道路上重要的学习机会。深深怀念罗杰·吉奈里教授!


怀念Roger Janelli教授

廖元新

(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坦率地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并不知道Roger Janelli。直到2015年,还在北师大读书的我,有幸为来访交流的Roger Janelli做了一次论文翻译,才知晓了这位在美国民俗学界大名鼎鼎的老人。

  记得在翻译过程中,我除了会因为某些长句的表达而抓腮外,还经常因为老先生的田野调查之深入而感到汗颜。那篇题为《当代企业办公室中的性别构建》的文章,是Janelli教授1986年至1987年在一家韩国公司调研的成果。以异文化学者身份在韩国做如此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已属不易。更难得的是他对职场性别构建的敏锐观察,尤为让人叹服,其中对某些职场现象的描述,让同在东亚文化圈的国人,至今亦会感同身受。

  当然,记忆犹新的还是暮春时节,Janelli教授在北师大的那堂精彩讲座。老人戴着一顶帽子,在同为民俗学者的夫人任敦姬教授的相伴下来到教室——志同道合,已让人羡慕,伉俪情深,更是让人敬仰。讲座全程,Janelli教授的言语表达严谨细致、妙语如珠,让在场的每一位后辈都深受教育。而在讲座后大家一起去吃饭时,教授爽朗的笑声亦是难忘。记得那年,我恰好在某期的TED演讲中,看到关于“awesome”一词在美国滥用的情况,我还就此在席间特意询问了教授。

  这一切仿如在昨天,只是斯人已逝。谨以此文,悼念这位杰出的民俗学者——Roger Janelli。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神话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神话学的体系建构”开题论证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下一条: 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