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作者:王璟 李宗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01 | 点击数:16316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受文学革命影响而蓬勃发展,积极承担启蒙使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多所大学开设了民间文学类课程。这些课程真实地反映了民间文学教育在其草创之初的积极探索状态,彰显了民间文学多重的价值和强大的影响。挖掘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类课程史料,总结民间文学教育的发展特点,评价其所取得的成就并探索深层原因,这对于在新时代积极推进民间文学类课程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民间文学教育优势,推动民间文学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学教育;课程设置;钟敬文

作者简介:王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山东济南250300);李宗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014)


一、民间文学勃兴的使命阐释与民间文学类课程的研究价值

  “民间文学”这一学科名词的最早提出者应是梅光迪。1916年3月19日,他在与胡适的通信中认为“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Folklore,Popular poetry,Spoen Language,etc.)入手”。可以说,“民间文学”从被命名之日起就与文学革命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之后、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之前,被时代赋予了承前启后的特殊使命,而这一使命也伴随着文学革命向大众文学的转型而继续延续。民间文学从不登大雅之堂,到光明正大地蓬勃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间勃兴的历史轨迹中,吸引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周作人、胡适、阿英、郑振铎、顾颉刚、刘半农、沈兼士、魏建功、台静农、闻一多、朱自清、钟敬文等投身其中。他们认为民间文学是正统文学的对立面,认可其作为民族心理、民众生活的载体所具有的勾连古今、旁通中外的多重价值,发起了征集民间歌谣的运动,整理、改编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成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展开了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完成了学科的初步构建,主持了大学民间文学类课程的设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于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登载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三个多月后,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五四运动爆发,而此时北京大学“计所收校内外来稿已有八十余起,凡歌谣一千一百余章”,这就是被学界称颂的“歌谣运动”。它是我国民俗学的开端,同时也是民间文学的肇始。与五四运动几乎同步勃兴,歌谣运动一样宣扬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承载了启蒙民智的使命,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除了《北京大学日刊》外,《新青年》也刊登了征集歌谣的简章,报刊界纷纷响应:1920年10月,《晨报》登载顾颉刚搜集的吴歌;1920年11月,《时事新报》开辟歌谣栏目;1921年1月,《妇女杂志》发表胡愈之的《论民间文学》,认为民间文学是“流行于民族中间的文学”,包括“神话、故事、传说、山歌、船歌、儿歌”等文学体裁,并具有“全民族的作品”性质和“口述的文学”特质,这是真正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的开端;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成为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歌谣运动由此达到了高潮。它不仅征集了数量巨大的民间文学作品,而且吸引了热心于此的同道中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不断推动民间文学蓬勃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歌谣》周刊的主办单位是1920年12月19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沈兼士、周作人担任主任,他们网罗了一大批歌谣同好,随后,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陆续成立。专门的学术机构团结了学术研究队伍,拓展了学者的研究视野,从歌谣扩大到民间文学,并拓展至方言学、民俗学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研究范式。1926年12月13日,顾颉刚、孙伏园、容肇祖等成立了厦门大学风俗调查会;1927年11月,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成立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这些学会复制了“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模式”,团结、培育了一批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出版了顾颉刚的《妙峰山》、刘万章的《广州民间故事》、白寿彝的《开封歌谣集》等大量民间文学作品,使用了田野调查的科学方法,呈现出学术转型的发展趋向,继续为民间文学的热潮推波助澜。

  运动的开展、报刊的关注、机构的设立、研究的拓展等等,标志着民间文学的繁荣发展。这与文学革命的风起云涌息息相关,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私立大学纷纷开设民间文学类课程,虽然学科属性难以界定,但是授课教师以其个体觉醒和文化启蒙的理念,为民间文学鼓与呼,或依托古代文学的传承,或引用域外文明的概念,或突出文学革命的主旨,或关注社会大众的热点,赋予民间文学以新的面貌,成为象牙塔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针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呈现的民间文学勃兴的态势,学界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有些学者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梳理,如刘锡诚在《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等专著中,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予以历时性的梳理。赵世瑜的《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分三编介绍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现代民俗学的萌芽、产生、发展、代表人物等,阐述民间文学的特征和方法论。有些学者注重在文学史层面上对民间文学进行阐释,如陈泳超在《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等论文、专著中,将民间文学归为新文学运动的一个支系,从文学本位出发,系统研究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脉络。高有鹏的新著《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选取鲁迅、胡适、周作人、茅盾、老舍等八位现代文学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的民间文学观念,体现了民间文学资源在建构新文学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将民间文学提升到学科层面予以探究。有些学者则从学科建设层面对民间文学进行阐释,如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总结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梳理了其与社会生活、作家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明确了民间文学的分类,完成了建立体裁系统的基本工程。乌丙安在《民间文学概论》中对民间文学的对象和范围、学习研究的目的,科学任务,学习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进行了构建,梳理了民间文学的分类,成为学科建设的范本。此后,汪玢玲、毕桪等人的著作也沿袭这条道路继续探索,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学科构建。刘锡诚《关于中国特色的民间文艺学》一文对民间文学的地位、价值、文化属性提出了新时代的深刻思考。漆凌云《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分析了民间文学这一学科的产生及其各阶段的发展,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间文学的兴盛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期刊、学会、课程等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深远意义。萧放、孙英芳《民国时期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述略》等论文将民俗学整体纳入学科建设研究视野,并以各个大学为典型案例予以梳理。还有学者从文体论层面梳理了民间文学的文体特征,如王旭在《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中论述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中国民间文学所形成的进化论、古史辨等研究范式,同时提出这一时期“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体概念,因此出现了文体概念运用和类型划分的混乱状态”,并指出此时期关于民间文学文体研究仍处于“经验性的探索阶段”。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的研究,或侧重宏观层面的把握,或趋向具体层面的分析,缺乏文学教育的研究视角。如前所述,无论是“歌谣运动”的发源地、《歌谣》周刊编辑部所在的北京大学,还是民间文学研究团体所依托的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都体现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势,成为民间文学承载时代使命、启蒙民智的重要阵地。那么,转换研究视角,从大学现代教育的角度来审视民间文学,结合文学革命向大众文学转型的历史轨迹,关注人才队伍的建设、刊物书籍的出版、研究团体的组建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其中民间文学类课程的开设情况、授课特点及效果评价,因为课程的个案性、课表的单调性和师资的匮乏性而缺乏关注,但它为研究民间文学使命阐释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因此,钩沉史料,剔抉发微,重新关注民间文学勃兴时期中国民间文学教育的筚路蓝缕之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暑期学校招生启事
下一条: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