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古老技艺 精彩复现
  作者:胡健 付明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2-13 | 点击数:3848
 

   

         图片由上至下分别为:珐华牡丹璎珞纹梅瓶、澄泥砚荷塘月色、推光漆器凤凰戏牡丹

 
  12月10日,第四届山西文博会落幕。本届文博会共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25个省区市的千余家企业、万余种展品参展。被称作山西“三宝”的珐华器、澄泥砚、推光漆器成为明星展品。
 
  “这颜色真是漂亮啊。”在晋城展区,一只珐华莲池鹭鸶纹罐让参观者们连连称赞。
 
  “隔釉见胎,芝麻开片,蓝如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将琉璃的色彩做到极致就是珐华。”这只纹罐的主人、朝元窑珐华创始人张勇勇转头向参观者介绍。
 
  元代创烧于山西阳城、高平一带的珐华,在清雍正以后断烧。“珐华多为宫廷使用,在国外都有很大影响,但是现在国内留存的珐华器不多。”珐华工艺的失传让高平人张勇勇遗憾不已。
 
  从2008年开始,张勇勇和他的团队开始筹备复烧珐华。翻阅大量书籍、走访老工匠、跑博物馆,反复调试,终于在2017年试烧成功。“珐华断烧主要就是因为釉色工艺失传,现在我们已经有50种不同的色系了,每种釉色都经过上万次的调试。”张勇勇介绍,现在他的团队已经创作出罗汉禅定像、案头狮、梅瓶、大型珐华造像等一系列产品。
 
  珐华的复烧成功让断烧近300年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绛州澄泥砚身上。
 
  “澄泥砚的烧制要经过采泥、澄清过滤、做胚、雕刻等几十道工序,它发墨快,不伤笔毫,一方好砚台的关键就在这汾河泥……”为参观者讲解澄泥砚制作工艺的是蔺涛。
 
  绛州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1986年,蔺涛跟父亲蔺永茂恢复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近10年钻研,上千次试验,多方请教学习,终于试烧成功。“第一窑烧了三方小砚台,高兴得不得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蔺涛不禁感慨,“我父亲将一辈子献给澄泥砚,那一刻觉得值了。”
 
  2008年,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蔺涛现在也已经培养了20多个徒弟。“传统技艺怎么创新、怎么跟时代结合也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蔺涛说。
 
  平遥推光漆器在唐代即有盛名,位列“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用的是从漆树中分泌出来的天然大漆,滴漆入土,千年不腐。2006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髹饰技艺,平遥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馆讲解员武容清打开了话匣子,“髹漆时,每件推光漆器要上5道至8道漆。最关键的一步是用手掌推磨出光,就是用头发丝抹上豆油打磨光滑,最后撒上砖灰面,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推磨出光亮如镜的漆面……”
 
  “我们的设计团队有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也有民间艺人,家具、屏风、旅游纪念品、油漆彩绘这些产品都有涉及。”武容清所在的平遥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成立已有7年,目前正在建设产业园。产业园集生产销售、展览收藏、研发培训、旅游观光、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推光漆器在生产中得以传承。
 
  “要想更好地做好非遗传承工作,还是得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山西省文旅厅巡视员李荣钢说,山西正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工艺美术人才培训计划,并将其纳入“山西省全民技能提升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培训相关从业人员,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9.12.13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专家“把脉”杂技类非遗传承与发展
下一条: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新规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