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单霁翔]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
  作者:单霁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8-31 | 点击数:86596
 

  一是实现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将中轴线两侧的历史河湖水系、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肌理、传统四合院民居建筑群,以及中轴线两侧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城市天际线和重要的街道对景、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等,均纳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内容。也就是说,不仅要保护好中轴线的道路骨架,还要保护好两侧的街巷胡同肌理;不仅要保护好宫殿建筑、纪念性建筑,还要保护好四合院民居建筑群;不仅要保护好景山、钟鼓楼等制高点,还要保护好相互之间的通视走廊和天际线;不仅要保护好城市文化景观,还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景观。

  二是实现北京中轴线的有序保护。通过中轴线遗产核心区和中轴线缓冲区的不同层次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恢复城市风貌、街区肌理和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避免急功近利,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人居环境改善,采用微循环、渐进式更新,保护传统街巷、院落和民居,体现“绣花”功夫。要继承好中轴对称、平缓开阔的格局,使两侧建筑起到强化和烘托中轴线景观的原则,新的建设切不可喧宾夺主。为了保护好中轴线区域的天际线和空间环境,应拆除严重影响景观的突兀楼房,不应再增加破坏环境景观的高大建筑。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确保北京中轴线文化景观得以完整呈现。

  三是实现北京中轴线的综合保护。通过中轴线沿线和各节点的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中轴线专题文化探访线路,将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博物馆和纪念馆等,组成中轴线公共文化空间的系统框架,形成景观和谐统一、文化魅力十足的历史景观。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景观的内涵,强化文化遗产的可读性,使人们可以从南到北了解中轴线的历史风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深厚历史内涵的文化景观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中轴线内涵展示形式,讲好北京中轴线的丰富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将北京中轴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有机联系起来。

  四是实现北京中轴线的发展保护。对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不应作为静态遗产保护,对于北京中轴线的历史遗存、历史景观、历史环境,不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用系统连续的方法加以整合,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不仅要恢复历史风貌,还要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生活融合的结合点,发挥中轴线历史资源的当代活力,促进城市相关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使之成为北京最富魅力的文化区域,将中轴线保护融入北京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之中。

  在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推动北京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北京既是不断展现国家发展面貌的现代化城市,也是各民族文明相遇和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天北京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开放胸襟,实现多元融合与创新,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保持庄重、稳定、均衡的城市景观,发展大气、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象。北京中轴线不仅要拥有平缓开阔的壮美景观,还应该拥有生态友好的清新环境,更应该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谐的文化氛围、温馨的人文情怀。

  保护、利用、传承好北京中轴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规划理念,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是展示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保护成果。北京中轴线整体、有序、发展保护,将带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使人们重新审视北京中轴线的重要价值,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审视北京城市的繁荣今天和壮美未来,更好地保护它传承它发展它,让北京中轴线永远有尊严地留存于城市,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8月31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萧放]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中华
下一条: ·[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春节申遗成功·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