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辉煌七十年
  作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5 | 点击数:7039
 

   70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民协”;其前身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简称“中国民研会”)一直致力于组织、规划、指导全国性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的考察、采集、保护、传承工作,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开展国内外有关民间文化的学术交流、展览展示、民间文艺表演活动,举办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保护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正当权益,全方位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文化成就,做出了巨大的文化贡献。

  一、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奠基者”

  1950年3月29日,我国民间文艺领域的资深专家与著名学者发起成立“中国民研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艺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工作。郭沫若任首任理事长,钟敬文和老舍任副理事长。沈雁冰、周扬、吕骥、赵树理、郑振铎、柯仲平、田汉、江绍原、丁玲、艾青、胡蛮、程砚秋、欧阳予倩、吴晓玲、魏建功、游国恩、阿英、马健翎、李季、安波、光未然、蒋天佐、戴爱莲、田间、连阔如、王亚平、柯蓝、陈荒煤、李伯钊、周巍峙、王春、林山、俞平伯、孙伏园、马可、张庚、常惠、古元、王尊三、张仃、杨绍萱、容肇祖、黄芝岗、楼适夷、贾芝、常任侠、吴晓邦等文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等领域的文化艺术名家成为首批理事。中国民研会成立的根本任务和工作确立为“广泛地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

  郭沫若指出了本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民间文艺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目的:保护珍贵的文学遗产并加以传播,学习民间文艺的优点,从民间文艺里接受民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民间文艺里获得最正确的社会史料,发展民间文艺。中国民研会的成立以及几位文艺界主将对民间文艺的阐述,为由人民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艺进行了正名,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中找到了民间文艺的伟大贡献。新中国倡导和鼓励群众与专家、民间文艺采集者紧密结合起来,系统、科学、全面地采集、整理民间文艺作品。大会通过了《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此文件明确了新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人文理念、科学方法、发展路径,为全国范围内开展民间文艺活动定下基调和规范。1955年11月20日至25日召开的云南省民族民间工作会议强调:“摆在目前的一个急迫的任务,乃是抢救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这是首次提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概念。

  1959年2月22日,中国民研会、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召开了由老舍主持的有新疆、内蒙古、青海、云南等省、自治区代表出席的民族民间文学座谈会。会议讨论了“三选一史”问题(三选即歌谣选、故事选、谚语选,一史即文学史),为后续工作未雨绸缪。之后,中国民研会又陆续组织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的民间诗人及民间歌手座谈会等活动,郭沫若、周扬、阳翰笙、唐弢、毛星、贾芝等参加了民间诗歌交流,并在民歌创作实践、采风活动中贡献良多。新中国文艺家及民间故事家、民间歌手及其他门类的民间文艺家们,彼此唱和,激情澎湃,不断坚定与强化推动民间文艺调查研究向广阔和纵深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这个时期对民间文艺的采集,强调科学性、全国性和全面性,并在文化精英倡导、全民动员的情况下一发而不可收,并渐次成为席卷全国的全民性民歌搜集与创作运动狂潮。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别山根据地歌谣选》《陕北民歌选》《信天游选》《东蒙民歌选》《茅山歌》《隐身草》《凤凰和金豆子》《青蛙骑手》《宝葫芦》《刘三姐》《梅葛》《布伯》《召树屯》《线秀》等作品以及各地歌谣集、民间故事等丛书纷纷面世,络绎不绝,可谓开历史之先河。

  这十几年的民间文艺运动,高扬民间文艺为新文艺服务、为新生活服务的旗帜,体现了人民创造、人民文艺的时代担当。这个阶段所搜集的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一部分进入了文学史。政治家文艺家琴瑟和鸣地鼓动民众,以前所未有的文艺热情及运动形式参与了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改写和重新书写,并得到了广泛赞许。1956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重视民间艺人》,1958年4月14日,再次发表社论《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肯定了前期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成果。

  新民间文艺思想和学术构想,对今天民间文艺学科建设、跨文化理论研究以及新时代民间文艺工作都有重要先声与启示意义,其顶层设计之高明、田野作业之典范、研究成果之卓越,在今天仍属于教科书级的历史认知与文化遵循。

  二、攀登新时期民间文学的“新高峰”

  1978年秋,中断十余年的中国民研会恢复工作,各地的民间文艺机构也相继恢复,并以新的时代热情对民间口头文学展开抢救工作。

  1978年至1981年,新疆民间文艺工作者对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族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的近20个县的蒙古族聚居区进行了调查,访问了朱乃、冉皮勒、普尔布加甫、普尔拜、门图库尔等数十位“江格尔奇”,录制了187盒录音磁带,搜集记录了60多部《江格尔》口头文学作品及异文。1979年,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在北京完成了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最后两部的演唱和录制。经过北京和新疆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记录、整理、翻译和出版,这部由《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铁克》《凯涅尼木》《赛依特》《阿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八部演唱记录本构成的23万行规模的惊世之作,陆续以柯尔克孜文和汉译本面世。居素甫·玛玛依被誉为“当代的荷马”。1980年至1984年,民间文艺工作者累计在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聚居区发现藏族史诗《格萨尔》优秀说唱艺人20多位,拥有非凡演唱技艺的桑珠、玉梅、才让旺堆、阿尼、次仁多杰等为藏族史诗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经过全国7个省、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和民间文艺家通力协作,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出版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979年10月至1983年,辽宁省民研会与辽宁大学中文系合作,对满族民间文学展开调查,发现了多名故事家。1980年9月至1981年3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会同黑龙江民研会、黑龙江省音协及黑龙江省同江地区,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赫哲族民间文学进行调查采录,发现了赫哲族长篇叙事诗《伊玛堪》。同一时期,山东、江苏、云南等地区开展的民间文学调查工作,也卓有成效,搜集到《五姑娘》《沈七哥》等30多部长篇吴歌作品,《相勐》《遮帕麻与遮米麻》等多部西南少数民族史诗、长篇叙事诗。

  1983年,中国民研会在北京西山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期间召开工作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实施民间口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调查编纂工作,并确定周扬任“中国民间口头文学集成”的总主编,钟敬文、贾芝、马学良为副总主编。这项工作延续了近30年。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几乎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所有民间文艺中坚力量,如周扬、周巍峙、刘锡诚、马振、廖东凡、钟敬文、马学良、陶阳、乌丙安、贾芝、陶建基、张文、刘魁立、陶立璠、李耀宗、贺嘉等等。其中,钟敬文先生主持并兼任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项目,在全国总共搜集到民间故事184万篇近5000万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实践经验及其系列田野调查与普查成果,为新世纪中国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竖起了一座文化丰碑。

  中国民协特别注重民间文艺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与芬兰民间文艺专家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江民间文艺考察工作;1995年11月29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协保护民间文学遗产项目考察团,对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进行调查采录,并录制了民间故事专题片《伍家沟故事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送各国民间文学学术研究机构。1998年1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协在北京召开大会,命名刘德培、罗成双、魏显德、王海洪、张功升、靳正新、曹衍玉、林宏、潘小浦为民间故事家;董凤琴被授予“民间歌手”称号;《保护民间文学遗产项目考察报告》以及《中国民间文学遗产》(图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印行。

  三、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布道者”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关于“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的精神,中国民协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在中国民协时任主席冯骥才及许嘉璐、任继愈、季羡林、罗哲文、韩美林、靳之林、楼庆西、王立平、乌丙安、刘魁立、陶阳、薄松年、段宝林、刘守华、刘锡诚、刘铁梁、张锠、陶立璠、陶思炎、曹振峰、李寸松、宋兆麟、张道一、张振犁、陈勤建、杨亮才、柯杨、郝苏民、郎樱、白庚胜、潘鲁生、朝戈金、向云驹等文化界知名人士支持下,于2001年倡导和组织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下称“抢救工程”)。“抢救工程”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着眼于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艺术性,以文字、图片、录音、摄影、摄像留存立体记录,对各种文化事项作综合调查,主要目标在于全面呈现和展示中国民间文化的生态,摸清中国民间文化的家底,确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的体系和对象,光大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抢救工程”的设计、规划、示范试点调查编纂以至各种成果形式,从一开始就博得全国各地广泛认同,积极响应。

  全国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散落在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的、广泛的、全面的地毯式普查,完成了难以计量的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信息采集、项目登记、分类及档案化存录,并配合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进行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评审与确立,逐渐盘清了民间文化的家底,取得了综合性的田野文化成果。“抢救工程”重点实施项目成果图书——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0卷本《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以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个人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中国唐卡艺术档案》《中国民俗志(县卷本)》《中国剪纸集成》《“我们的节日”系列丛书》《大美手艺》《大美村寨》等一出版,就受到社会关注,其中大部分图书还在国内外获奖。

  “抢救工程”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相呼应,内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协力,谱写了21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的宏大乐章。工程以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推动了我国一系列重要文化政策的出台,催生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制度的制订和施行。中国民协在新世纪的文化大潮中还开展了民间口头文学、地方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及服饰、民间文化传承人口述史调查研究、展览展示展演、宣传推广、发展利用、对外交流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经验、新成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增添了鲜活内容。现已完成并且还在继续推进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我们的节日”、“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等重点实施项目,还将为我国文化百花园中增添新的民间文化学术成果。

  新世纪伊始,中国民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后对10个少数民族235名歌手进行实地采录,博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以及采录地各族人民的欢迎。

  2014年、2015年、2016年由中国民协谜语专业委员会参与创作策划并作为评审专家的《中国谜语大会》,于元宵佳节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引起极大轰动。通过央视网二维码和央视手机客户端参与《中国谜语大会》谜语竞猜的网友高达1000多万人次,总收视人数4亿多,成为打造根植传统文化沃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电视文艺品牌节目,极大地提升了谜语艺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卷》的编纂工作,打下了群众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迈入民间文学大系的“新时代”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作为其中的一个重点项目,明确由中国文联牵头组织实施,并通过逐步完善数据库工作,在全面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文学文本及汇通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精选出版中国民间文学的原创文献,为中华民族文化保留弥足珍贵的鲜活文化记忆。其中,数据库对70年来采集的民间文学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存录和电子文本产品编码。

  “大系出版工程”是一项立体工程,由文库、数据库和社会宣传构成,以推动优秀民间文学传承发展和知识普及为根本任务,在广泛普查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加强对我国各族民间文学文化精神与思想内涵的深挖和阐发,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以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想为学术指导,加强民间文学各类别经典文本呈现、精品范本出版、各层级普及读本编纂、数据库信息采集等基础资源建设,推动学术研究与宣传推广和社会普及相结合。

  “大系出版工程”是在全面调研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遵循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则,根据体裁归类汇集民间文学作品及理论研究成果,是有史以来最为完整和系统的第一次付诸出版的民间文学大型文库,也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体现人民文化创造精神的民间文学资源的全面展示,计划到2025年完成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民间文学理论等类别与系列卷本的出版任务,每卷100万字,共约10亿字,并建成“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

  “大系出版工程”通过开展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社会活动,推动在全社会逐渐形成热爱、传承传统优秀民间文学的良好氛围,以使多媒体宣传、多领域研究、多行业实践等宣传、展示、推广、传播、利用民间文学的手段与方式更加丰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形式更加多彩;民间文学作品及其样式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得到进一步发掘、阐释和弘扬,并展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昂扬奋进的时代风采。

  目前,“大系出版工程”已完成全国范围发动与布局,“大系出版工程”的第一批实施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第二批项目正在积极推动与实施当中。“大系出版工程”的社会宣传活动,如“中国故事节(会)”系列,以“保护口头文学、传承史诗文明”为主题的《格萨尔》艺人说唱及学术研讨,中国“秃尾巴老李”传说学术研讨会,全国胡仁乌力格尔大会暨乌力格尔演唱与蒙古族民间文学蒙译汉翻译培训,2018中国(米易)首届情歌会,中国壮语歌谣会,江南民间小戏交流会,2019年中国北方说唱交流大会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民协目前有会员12200多人(含台湾、香港、澳门会员),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会员约10万人。会员主要来自全国各地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等领域的工作者,以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管理系统的专家学者。他们在传承、保护和研究创新中华民族5000多年民间传统文艺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9年7月15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下一条: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八月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