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文化展现多元文化过程中,传统民俗文化特质框架始终被保留,展现出民俗文化特有的韧性,有助于乡村民俗文化发展与生存。互联网技术兴起加速了民俗文化转化,网络颠覆了传统社交模式,也改变了传统乡村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其形式的多样化改变受到当代人的喜爱,传统民俗固有模式发展必然萎缩,有些难以为继濒临失传断代。乡村民俗文化在受到网络冲击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呈现出新乡村民俗文化特点以适应时代发展。
2017年,国务院、中央办公厅拟定加强保护农村乡土资源新意见,要妥善保护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良性乡村文化生态,激发乡村民俗活力,推广民俗文化自信和价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乡村民俗发展呈现三种趋势,其一表现为进步文明新气象,能体现农村富裕后的精神面貌。其二是复古、恋旧情节。在国家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政策下,乡村优秀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始在农村生活中频繁展示,受到群众欢迎民俗复古之风再现。其三是西洋化趋势,西方文化在农村有不同程度影响和渗透,国家政府要加强管理,不能以外压内,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延续。
如何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
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建设,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方向。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全民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体系规划,导致一些民俗陋习复燃,西方宗教也借文化建设之机乘虚而入,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序性和方向性,其责任根源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不善、治理体系不健全有关。因此,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要完善治理体系建设,从组织建设入手,明确政策方向,培养民俗文化带头人,让文明进步的民俗文化在农村扎根。农村基层党委、村委领导要提高民俗文化建设意识,在抓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民俗文化,激发村民对民俗文化认同活力,促进文化资源创新,力争将民俗文化向产品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全面发挥乡村民俗文化价值。
把握文化根基,做好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工作。中国农村民俗文化有着自己特有的属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根基脉络如果离开农村新文化建设,将变得空洞无物,更不会获得农民认可。因此,要准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方向,深入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对有价值的各类民俗项目进行文字、音像记录整理保存。文化资源的选择要坚持地域特色、坚持文化形式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乡村民俗文化影响。在保护民俗体系建设上要重点培育优秀民俗文化项目和人才,政府制定鼓励乡村民俗文化产业政策,从技术到资金全面扶持,给乡村民俗文化注入发展动力,激发民俗文化活力。
以创新思维开放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农村民俗文化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盘活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有特色能量的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质提升服务。因此,要努力从地方民俗资源中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素材,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实施“农村文化+”发展战略,将民俗文化与经贸挂钩,探索民俗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间的密切关联,借助各种平台和科技手段开发民俗文化价值、推广民俗文化品牌,按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民俗经济生态,真正盘活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激发民俗文化活力,以经济促进农村民俗文化蓬勃开展。
重塑传统民俗文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随着农村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观的改变,原有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已发生改变,现代文化潮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结构中,传统特色民俗文化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但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新视野、新思维的艺术群体开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这种意识具有创新性,将之融入农村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上,展现民俗在新时代生活、休闲、事件、项目、活动等多元公共文化上,以动态活跃度关联社会生活,体现乡村民俗文化持久生命力,为重建民俗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契机。因此,各地基层政府组织要以创新思维,大力建设农村服务中心、集市、广场文化、传统习俗文娱活动等形式,激发农民参与热情,以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增强民俗文化吸引力和创新活力。
本文发表于《人民论坛》2018年第16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