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受现代文化影响呈现“进步”“复古”“西化”并存发展趋势。为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建设新农村文化,需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完善地方村级治理体系,推进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乡村文化;民俗特征;激发活力;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民俗是依附于各地农村群众生活、习惯、信仰和情感的地域文化风俗,是当代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推介内容。当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发展瓶颈,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民俗文化逐渐没落,一些乡村民俗更面临失传断档窘境。对乡村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发掘,有助于丰富村民文娱生活,激发民俗文化活力,保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振兴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呈现出新特征
民俗文化内容呈现时代新风。民俗文化涵盖社会民生、经济活动、家族传承、习俗礼仪、心理行为等,有着向心、传承特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逐步构建完成,新颖、现代、文明的民俗文化形式已成为当前文化主流,优秀传统文化经重新梳理包装后重新焕发神采。乡村民俗信仰上也呈现多样变化,传统封建陋习观念逐渐减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随着社会变革、城镇化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一些优秀乡村娱乐民俗面临消失境地。这些民俗娱乐起源于农耕渔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但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使这些传统民俗失去现实生活的滋养,在现代快餐式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下,农村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生存不易,多元民俗混杂不利于文化建设,需重新定位整顿梳理,保留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乡村民俗文化功能改变。乡村民俗文化有着广泛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乡村民俗文化功能在逐渐弱化,现代文化的强势介入降低了传统文化影响力,也减弱了传统道德礼仪教化作用,乡村民俗有失序化和同质化风险倾向。与过去相比,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人口流动加剧,传统村社生活状态正在解体,在减弱村民凝聚力的同时,乡村民俗认同感也被削弱。曾经约定俗成的传统礼仪道德曾长期在乡村民俗中起到道德教化、规范作用,随着社会开放,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西方腐朽文化等消极享乐思想的渗入,传统道德教化功能权威性受到挑战。一直以来,历经传承保留的乡村民俗文化一旦缺少认同,在防御外来文化入侵上就显现出能力不足,有被同质化趋势,乡村文化根基削弱了,对振兴乡村民俗文化将带来严重影响。
民俗文化弱化成因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社会结构得到重组,乡村民俗文化也在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需要建构、解构和重构,从而直接影响了乡村民俗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发展需求带动下、人口频繁流动导致乡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村结构和思维方式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活状态,乡村民俗得到解构,新的乡村民俗又在重构,对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和表现带来极大改变。当前,农村生活已告别传统单一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在日益开放交融的环境中,各种文化不断介入渗透,使乡村民俗文化呈现多元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