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作者:鲁丹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3 | 点击数:14487
 

       中新社西宁4月29日电(鲁丹阳)初夏将至,西北地区的花儿歌手们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从初夏到深秋,西北地区每年举行的花儿会活动有一百多场。”青年花儿歌手索南孙斌29日介绍。

  图为4月17日,青海花儿歌手索南孙斌身着民族服饰在海南州举办的花儿演唱会上一展歌喉。(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鲁丹阳摄

  花儿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活着的诗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特色山歌,广泛流传于甘、宁、青、新等省区。

  2006年,花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花儿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35岁的索南孙斌说,“七八岁放牛的时候,我跟着同村的老人还有父亲学习了简单的花儿,那时候我们只在田间地头唱花儿,没有专门的演艺场所,更没有专业的花儿歌手。”后来经过专业的音乐学习,索南孙斌成为了青海省马俊花儿艺术团的一名花儿歌手。

  “花儿王子”马俊介绍,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花儿就是民众自娱自乐、宣泄感情、表达思想的一种唱歌娱乐形式,没有人依靠演唱花儿来谋求生计。

  改革开放后,西北花儿开始进入文化“市场”。“像朱仲禄老师这样的老一辈花儿歌手,把花儿从田间地头推向了舞台,而我们第二代花儿歌手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花儿与市场接轨,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马俊说。

  现在已是职业花儿歌手的杨全旭,十多岁时听过朱仲禄和马俊的花儿磁带。他喜欢花儿,并不断跟着磁带中播放的花儿学习。成年以后,出于机缘巧合,他进入了花儿演艺团队。

  如今,杨全旭成立了自己的花儿艺术团,一边从事花儿演艺事业,一边培养下一代花儿传唱人,“我除了教艺术团的歌手演唱花儿外,还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普及花儿知识、教授花儿唱法。”

  随着青海省第一个花儿艺术团的成立,青海其他地区也相继成立了民间职业花儿剧院,开展文化经营活动。“花儿剧院和话剧院及电影院的性质类似,除了提供的文化产品内容不同外,经营模式是完全相同的。”马俊说。

  随着专业花儿歌手的出现和花儿演艺团队的增多,花儿登上了大雅之堂,出现了不少相关影视作品;花儿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成为了文化旅游的重点内容,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花儿。

  “西北花儿与市场接轨、与经济挂钩,才能让花儿有更加规范的发展路径,在继承与发扬‘非遗’花儿的同时,花儿也给西北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马俊说。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4-30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深港边界“非遗”传承人:传世三百年鱼灯舞焕发生机
下一条: ·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相关链接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王知三]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戚晓萍]苏平“花儿”音像制品年谱及其“花儿”社会影响管窥
·[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花儿今始为谁红
·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
·讣告:柯杨先生千古·沉痛悼念陇上学人柯杨先生
·柯杨:现在的人不但不会生活 尤其不会生存·[赵宗福]苏平的花儿演唱艺术与西北花儿的传承保护原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