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云南沙溪:文化保护带动乡村振兴
  作者:姚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30 | 点击数:9362
 

  新华社昆明2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姚兵)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赵佳华领着前来住店的外国游客游览沙溪古镇寺登街的戏台、马店、古寺,讲述千百年来发生在这个茶马古道重要驿站的故事。这些外国游客不时竖起大拇指,为如此古朴静谧的小镇得以留存赞不绝口。

  “我们看到很多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法国游客米勒说。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境内,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曾是运送和交易茶叶、药材、丝织品以及盐的重镇。

  剑川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董增旭说,在古代,赶马是冒险的生意,对远离了条件恶劣的雪山、峡谷和急流,突然来到沙溪的马帮来说,寺登街就像“天堂”。

  随着19世纪末现代公路网络的完善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曾经热闹非凡的马帮驿站沙溪因远离交通干线而逐渐衰落。贫穷和落后虽阻碍了沙溪的发展,却让当地具有约600年历史的古戏台、马店等得以保留,最终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云南沙溪寺登街(区域)成为茶马古道上幸存的古集市,有完整的戏台、客栈、寺庙和寨门。

  但曾经,这个遗址也面临着整体衰落等诸多威胁。“古戏台摇摇欲坠,老房子东倒西歪,屋顶长满杂草。”董增旭说。

  2002年开始,“沙溪复兴工程”启动,致力于沙溪的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文化景观和建立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

  寺登街的戏台、古寺、马店等文化遗产是经历了漫长沉淀后形成的历史精华,它们能否继续保存下去,直接关系到沙溪发展的方向和潜力。“我们尽可能留下能够表达文化价值的元素,如清代铺的地砖在修复时坑洼不平,大家围绕是否更换进行一番争论后,还是决定保存下来。”沙溪复兴工程有关负责人说。

  董增旭说,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认真记录了建筑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必要的加固,再编号拆卸,最后将分类清理的构件装回原位。

  通过多年努力,沙溪复兴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寺登街以一种完整、古朴的面容展现在世人面前。剑川县县长王远说,沙溪复兴工程保护了沙溪的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修复了古旧建筑和文化遗存,使沙溪这个茶马古道古集市逐渐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加拿大游客拉普安特和家人近日到访沙溪,一待就是三天。“我们每天在古镇里看古建筑,走旧时茶马古道,到周边乡村徒步。”拉普安特说,这些独特的文化遗存很难得。

  当地人赵佳华是旅游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寺登街刚开始修复时,他只是一名工地看守员,后来在一家客栈当服务员,2017年底便开了自己的客栈。

  “春节期间,客房基本都住满了,我们准备的白族传统宴席‘土八碗’很受游客欢迎。”33岁的赵佳华说,青壮年以前大多外出谋生,村里如今机会多,很多人又回来了。

  文章来源:新华网2019年2月12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福建建阳:苦研曜变建盏烧制技艺的匠人
下一条: ·中国土族“梆梆会”遗俗祈祷平安
   相关链接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卫华]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传承
·[王凌志]电白乡镇非遗文化治理实践探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