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刘铁梁: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在于联结了历史和亲情
  作者:记者 储慧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16 | 点击数:21080
 

   近日,针对殡葬领域移风易俗话题,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刘铁梁,他从民俗学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丧葬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

  从顺应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习俗的变化

  刘铁梁表示,中国丧葬习俗从古至今的变化不能简单以好坏区分,可以从当前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的角度认知习俗。社会发展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城镇化迅速发展使得土地更加金贵,人们必须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更加紧要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分占用土地资源的土葬方式自然被社会摒弃,这是习俗顺应社会发展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环境是全体公民共有的,不能用金钱、权位谋取更大的殡葬用地。前不久,河北石家庄西山有开发商不惜毁山损林,违规建设别墅区出售,此类违规用地现象应坚决杜绝,更何况少数人私自兴建“豪华墓”“超大墓”破坏规则,也是应严厉打击的。刘铁梁认为,此类殡葬用地问题还算不上殡葬民俗问题,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公平问题。在丧葬资源的占有上,大家要依法办事,维护社会秩序。

  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是历史和亲情的纽带

  刘铁梁表示,城市发展除了土地是关键因素外,文明氛围同等重要。办丧过程中放鞭炮、焚烧纸扎等不仅污染自然环境,也污染了人文环境。丧葬习俗里合理的文明基因以及丧葬传统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铭记逝者,习俗是生者与历史的关联纽带,可以通过丧葬习俗加强家族凝聚力,等等。

  有的少数民族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在丧葬时要唱歌,以传承家事,相当于汉族修家谱,唱出逝者在世系中的位置。所谓世系,就是世代来自哪个家族系统,唱唱远祖是谁,祖先是谁。逝者离去时,要盖棺定论,说明他在历史中的位置,以及所属族群在历史中的位置。以前的南方史诗就是如此。南方史诗与游牧民族的英雄史诗不同,一般是从开天辟地创世纪开始唱,然后唱到祖先、逝者属于哪一支。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无论是文字传承还是口头传诵,都强调生者与逝者的历史联系。就譬如,毛泽东提出要给张思德同志开追悼会,就是要强调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我们记住烈士对社会的贡献。

  刘铁梁表示,如果丧葬习俗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亲属关系的团结,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被归为封建迷信是有失偏颇的,但如果闹得声势过大,影响了社会平衡,就不合适了。所以,不要简单地评判一个地区丧葬习俗的好与坏、落后与先进,而是要在社会发展变化中,记住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是历史和亲情的纽带。要把这种亲情发扬光大,否则,人们就不懂得怎样孝敬父母,为什么要尊老爱幼。如今,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其中流露出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人特别关心自己世世代代的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丧葬习俗的变化

  刘铁梁谈道,还需要克服丧葬文化消极的一面。任何时候,丧葬活动首先要合乎社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只关注自我和家族利益,忽视社会公共利益。殡葬文化也要放在整个中华文明进程中去看,它具有历史独特性,要弄清楚背后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是拥抱各种文化、包容各种文化的,是永远往前走的。任何文化习俗的存在、变化都有其合理性,不能片面地停留在要原汁原味保护习俗的认知上,要看到它与时俱进发展的轨迹与内在逻辑。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03-12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万建中]面对城市春节重构的应有态度
下一条: ·[萧放]既是经师 又是人师
   相关链接
·[王会珍]殡葬改革背景下鲁南农村丧葬礼俗的变与不变·[袁帅]丧葬仪式专家话语权表现形式及特性
·[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
·[周露丹]中国夭折幼儿丧葬习俗研究·[王秋萍]如何理清农村殡葬改革与丧葬习俗传承的关系
·[梅联华]对现代殡葬礼仪文化的思考·社科院学者谈殡葬改革:存四大误区 不应将传统现代简单对立
·邹振东:流传千年的可能不是陋习·永泰古城仍保留古老的殡葬仪式
·[苏雄娟 谷春兰]云南永胜县小丙习大山村傈僳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两岸学者共论中华文化礼俗传承
·[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伍隆萱]八连丧葬习俗谈薮
·入殓师讲述工作生活:曾花8小时为逝者再造眉毛·北京殡葬业面临人才断档 80后接班入殓师
·[特别关注]“灵车慢行”的民俗让殡葬车司机涉“潜” ·[陈华文]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丧葬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