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二月二”民俗专家详解“龙抬头”
  作者:周润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10 | 点击数:6933
 

   3月8日,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的说法源自哪里?一些习俗有何寓意?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人认为,负责行云布雨的龙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要蛰伏的,“闻雷声而动”“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龙抬头”一说的原始。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开始降雨,为不失农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在春耕将始之时,敬龙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丰登。
 
  从天文学上来说,我国古代用28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划分为东西南北4宫,东宫7宿由30颗恒星组成,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青龙。每到春分后黄昏时,青龙七宿中的两颗“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其余各星组成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犹如“龙抬头”。
 
  “二月二”这天,我国民间有“理发”“舞龙”等习俗。罗澍伟表示,过“二月二”的习俗,约从元代开始,形成于北方城乡地区。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风俗,已有“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之说。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清代男子薙发,但正月有不动刀的“禁忌”,因此,一到“二月二”,皆“于是日栉薙,盖取‘龙抬头’之意”。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如是说。如今,连女士也在这天美发了。在“二月二”,人们纷纷走进理发店,重塑发型,为的是让自己鸿运当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2016年3月10日,当日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河南省温县许多理发店生意红火。
 
  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的饮食也多用“龙”来命名,食饼谓之“龙鳞饼”,食面谓之“龙须面”,吃水饺为“吃龙牙”,吃馄饨为“吃龙眼”,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吃米饭为“吃龙子”。
 
  3月8日,不仅“龙抬头”,也是“三八”妇女节。罗澍伟介绍说,“二月二”这天,民间有不少习俗和女性有关,较普遍的是妇女不准动针线,“恐伤龙目”;有的地方,妇女不能洗衣服,怕伤“龙皮”。而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在“二月二”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习俗,所谓“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周润健)

  文章来源:新华社2019年03月08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浙江三大非遗项目首次共赴台湾巡演
下一条: ·单霁翔: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相关链接
· “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讨彩头 民谚里的“二月二”
·[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张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
·[吉成名]龙抬头节研究·[王雪峰]生的盛宴——二月二东北节俗文化心理探源兼论龙的实质
·[吉国秀等]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王越]龙年再话民俗
·梅联华:“二月二”源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孔子故里“二月二经济”露端倪
·民俗专家解读:二月二,为何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河北邯郸将祭祀“天下第一龙”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视频]赵县范庄二月二龙牌会
·[乌丙安]“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乌丙安:“二月二”传承千年故事多
·[岳永逸]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叶涛]走进“龙牌会”
·二月二,龙抬头·[王铭铭]象征的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