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影留念后,与会者共同观看了《回家·记忆——纪念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成立二十周年》视频短片。通过12分钟的视觉体验,我们对温州大学民俗学的二十年发展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没有导师们的艰辛创业与经营,就没有我们的现在,因而“守业”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
观看《回家·记忆——纪念温州大学民俗学成立二十周年》短片
嗣后,来到现场的毕业生们借此在回忆往事的同时,也叙说了自己的当下,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尽管大部分毕业生因种种缘故不能亲临现场,但他们通过视频、PPT、微信以及邮件等多种方式委托组委会向与会者表达了自己对温州大学民俗学及各位导师的关心和怀念。
2006级毕业生 王崇印(现为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视频致辞
2008级毕业生 叶崇凉(现为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发表感言
在午餐结束后,2012级毕业生郭重孟(现为武夷学院旅游学院助教)和潘阳力(现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助理馆员)分别向与会代表做了题为《基于“清新福建”视角的乡村振兴发展体系建构——以闽北向前村为例》和《温州侯王信仰的跨区域研究——以东南亚为考察中心》的报告。郭重孟以实践者身份讲述了自己参与向前村建设时,如何运用了民俗学理论和方法,但面对现实生活,特别是村落、学者及政府三者在村落旅游观念上发生矛盾时,怎样解决也是民俗学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温州是一个对外移民的城市,而其民俗文化在海外移民的过程中也被带到世界各地,潘阳力通过对东南亚诸国“温州侯王”的调查,提出了三个重要议题:一是“温州侯王”的“杨”姓定位是否与南宋末期的国舅杨亮杰有关;二是供奉“温州侯王”的海南万宁移民后裔与温州人是否有关;三是海南东部地区是否是“温州侯王”南传的中转站,即是否存在这样一条传播线路——温州至海南(万宁)再到东南亚。
2012级毕业生 郭重孟(现为武夷学院旅游学院助教)
2012级毕业生 潘阳力(现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助理馆员)
对两位毕业生的报告,林亦修教授做了精彩点评,他认为民俗学是综合性的容纳学科,但其他学科也可以把民俗学瓜分掉,如何让民俗学保持相对独立的学科属性,就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到国家政策与日常生活的学术观照中。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一带一路”,都为民俗学的学术拓展提供了舞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做,如何深入浅出地为人们服务,而向前村的旅游发展和“温州侯王”的东南亚传播研究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实践参照。
林亦修教授做点评及大会总结
在大会即将结束时,林亦修教授总结到,作为一个老师,其最为欣慰的事是培养人才。他讲道通过聆听两位毕业生的报告以及同与会者的交流,让其了解到温州大学民俗学的15届毕业生在做什么,对此他做了以下分类:①从事非相关行业的毕业生,他们了解民俗但不一定关注民俗;②从事服务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教师行列,他们关注并传播民俗;③从事非遗保护的毕业生,这是新兴行业从业者,他们不仅了解、关注、传播民俗,更在保护民俗的可持力;④从事民俗研究的毕业生,他们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工作单位,是民俗文化得以升华的重要助力。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民俗学毕业生,正所谓“因材施教”以适应社会发展,才是当代高等教育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而我们温州大学民俗学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实践。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韩愈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受培养者对培养者的超越则是培养者最欣慰的事。看到温州大学民俗学毕业生能够在学有所成后不忘师恩,不忘学科之情,举办本次联谊会和庆祝活动,恰恰反映了这种“超越”,因而他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经常举办,大家能够经常回家看看。
联谊会圆满结束
最后,整个大会在一片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温大民俗学”微信公众号 2019-01-14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