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温州大学民俗学毕业生联谊会暨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会”在温州大学顺利举行
  作者:温大民俗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4 | 点击数:8988
 

      自2000年温州大学民俗学硕士点筹建,至2019年已近20载;自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5届,毕业生128名。在近20年的发展中,温州大学民俗学师生为温州区域民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9年1月12日,“温州大学民俗学毕业生联谊会暨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会”在温州大学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由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教研室主办,“温州大学民俗学毕业生联谊会”组委会承办,温州大学研究生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温州大学校友办、《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河池学院学报》编辑部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5届(2004级至2018级)30余名温州大学民俗学硕士毕业生代表欢聚一堂,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参加本次活动的领导老师主要有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温州市民俗学会会长潘一钢先生;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潘丁盛先生;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创始人、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原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邱国珍教授;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所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林亦修教授。

      在致辞中,潘丁盛先生首先对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成立二十周年表示祝贺,同时对温州大学民俗学师生在温州民俗文化上的研究、传承及传播所作贡献致以诚挚敬意。

潘丁盛先生致辞

      作为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助力者,潘一钢先生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他与温州大学民俗学的密切关系,他指出温州是一个民俗文化的富矿,而温州大学民俗学的创建及发展,则为这一“富矿”的深度发掘奠定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基础。他表示,二十年来,温州大学民俗学师生不仅在温州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上著述丰富,也在其他地域文化的探索中为温州民俗文化的丰富带来不可多得的交流契机,是值得所有温州民俗文化研究者肯定的核心科研团队。

潘一钢先生致辞

      林亦修教授在致辞中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温州大学民俗学得以成立的时代背景及其与温州大学民俗学结缘的故事,他表示民俗学硕士点的建立有赖于邱国珍教授的不懈努力,而在成为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和浙江省“重点”学科的过程中,学科团队的壮大则提升了温州大学乃至整个温州的学术实力,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温州大学民俗学人骄傲的重要成绩。

林亦修教授致辞

      民俗学是有温度的人文社会科学,邱国珍教师在致辞中指出,不论是在生长的家乡还是在工作的异地,都应对研究对象报以真情实感。她深情回忆了温州大学民俗学得以成立的艰辛历程,回述了温州大学民俗学如何整合了来自文学、历史学、音乐学以及美术学等“七教授”(邱国珍、姚周辉、张靖龙、蔡克骄、林维民、陈克秀、刘水云)的“民俗学”力量。邱国珍教授对共事十余年的姚周辉教授的怀念凸显了她对民俗学的热爱,因而其将温州大学民俗学视为其学术之路上的一个“孩子”。最后,邱国珍教授勉励在座青年学子进行跨学科研究——民俗学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学科,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从而拓展并深化自己的研究。

邱国珍教授致辞

      在联谊会与庆祝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温州著名民俗学家、92岁高龄的叶大兵先生;浙江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负责人陈华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员等民俗学者向组委会发来贺信。他们在致以诚挚问候的同时,不仅肯定了温州大学民俗学在区域民俗研究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表达了他们对温州大学民俗学可持续发展的期许。

      2004级毕业生何华湘(民俗学博士,现为梧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博士后)与2005级毕业生杨旭东(民俗学博士,现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编辑、副研究员)代表所有毕业生向大会致辞。他们共同回忆了在校学习的三年美好时光,共话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由此指出温州大学民俗学是一个有“情”有“爱”的大家庭。因而每位从这里毕业的学子都应继承温州大学民俗学的优良传统,以为温州大学民俗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努力争取在世界民俗学之林发出属于温州大学民俗学的铿锵之声,留下属于温州大学民俗学的坚实足迹。

2010级毕业生吕萌明代2004级毕业生何华湘宣读致辞

2005级毕业生杨旭东致辞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温大民俗学”微信公众号 2019-01-14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一条: ·关西学院大学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