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李柯 游红霞 姚莉 唐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3 | 点击数:12715
 

  随后,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蒋明智教授主持了论坛主题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会长叶舒宪教授站在神话学的大传统视角,采取四重证据法,论证了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后统一中国的观点。他认为,玉文化的源头不是在发明文字以后创建的,而在于先于甲骨文传承的史前文化。神面纹琮是长三角史前文化的神圣表达;良渚文化中大量出现的“鸟立神坛”的玉器,体现出玉文化、光明崇拜、鸟文化的融合;玉璜代表彩虹沟通天神,与天虎神话关联,长三角最早的玉璜出土于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玉璜至西周而变成玉组佩;玉教是神话信仰支配下的先民行为,存在于距今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而变为龙文化;等等。这些解读均印证了长三角是中华玉文化发源最早的地方之一,玉文化从长三角走向整个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王宪昭研究员认为神话是历史、记忆,更是智慧和我们的生活,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他围绕盘古创世神话的当代传承进行了深度的田野调查,田野点涉及5省22个地点。通过调研,他指出盘古神话具有时空特征,体现动态传承,彰显时代精神,反映本质力量。为适应数据化的时代要求,他依托母题编码体系,将各地的盘古神话剖析为8大类型、6大层次,以此显示出盘古神话内容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如盘古出生就有天地生盘古、云彩生盘古、元气生盘古、卵生盘古等多种形式,出生中还存在变生的情况。又如,盘古的身份可分为开辟神、天神、地神、盘古兄妹二神等各种表述;亦如,盘古的寿命有八千岁、一万八千岁、一万两千岁、不死等多种说法;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毛巧晖研究员以嫘祖传说为中心,论述了民间传说与文化景观叙事互构共生的关系,并指出勾联两者的关键是民间信俗。她认为,“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激活了“丝绸之路”,赋予了这一古老文化带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中国丝绸对于世界的影响众所周知,而嫘祖传说则是民众对于远古养蚕、缫丝、纺织起源的技术记忆与文化表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口头文学相较于其他门类,保护及存续难度更大。民间传说的存续与活化依赖于“文化展示”,而其展示大多与景观交融。在我们的认知中,景观是传说的物化显示,往往忽略其作为传说“物”的表述之同时,对传说所进行的反向建构。嫘祖传说与其相关景观,便呈现了以信仰为支撑的互生共构。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田兆元执行副院长反思了创世神话的中国问题,反驳了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创世神话的观点。并进一步表示,创世神话研究在上海的兴起,是城市定位、神话学传统、知识者与市民的共同选择。关于如何开展创世神话的创新研究,他认为要站在大合作、大数据、大格局的高度,从文化谱系的观念出发,围绕创世神话知识系统的重建、创世神话的谱系构建联合、当代传承实践和空间拓展进行深入考察,将创世神话从简单的创造世界与创生人类拓展开去,把器物创造、制度创造和道德创造纳入创世神话的范围,使之成为真正的中国人的创世纪,把创世神分为天地日月自然创世神、龙凤虎龟图腾创世神、道德英雄祖先创世神三大类,完善创世神话的形态分类。最后他指出,中国创世神话的谱系特征,揭示出其地域性族群性之上的民族性国家性,体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播与研究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重大贡献。

  下午,论坛分为四个分会场继续学术研讨,分别围绕中华创世神话的历史与理论、中华创世神话的传承与应用、中华创世神话的当代价值与传播、中华创世神话的多视角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究、碰撞与交流。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上海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负责人任小文全程指导会议。

  第一分会场议题为“中华创世神话的历史与理论”,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向柏松,南京大学二级教授、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高小康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刘宗迪,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伏俊琏评议。会上,来自上海、南京、山东、山西、福建、广州、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青海、甘肃、浙江、辽宁等地的专家学者、创世神话保护传承单位的代表围绕“创世神话的历史和理论”主题,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视角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深入的交流。

  上半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高小康介绍了汉民族对神话叙事的的缺乏致使大传统的记忆缺失,根据历史脉络梳理了汉民族的神话构建。他分析了神话的本质是文化基因与假晶,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板岩的混生与当代文化危机问题。提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生态条件:基因混生中的冲突与相互解读的可能,通过理解构建活的历史。

  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伏俊琏教授介绍了学界对文明起源标准的讨论往往忽视了中国古典学术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学者对文明起源的探讨是通过揭示远古圣王的历史贡献来展开的。旗帜鲜明地指出将伏羲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探讨相结合,是伏羲研究的未来趋向。

  上海师范大学王从仁教授探讨了龙形起源与龙崇拜的演化轨迹,认为龙形成于区域文化的碰撞、天人交感意识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王教授围绕上海龙崇拜展开探究,剖析了福泉山龙凤交融图案的深刻内涵,认为龙、上海和福泉山龙凤图案这三个看起来似乎不相干的元素,由于福泉山蛇鸟纹饰的解密,形成三位一体,共同表现出古代申地,亦即上海地区龙崇拜的深远意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张开焱教授比较了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与埃及、苏美尔、巴比伦、印度、希腊等世界其他几个文明民族创世神话,发现这些民族创世神话都不具有创世神与祖宗神合一的特征。中国古代创世神话在类型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所有创世神都是特定族团或民族的祖先神,故可将其确认为“世界祖宗型神话”,这是中国创世神话有别于其他几大古代文明民族创世神话最根本的类型特征。

  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认为如果仅仅将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视作创世神话,研究视野相对很窄。今天的创世神话的定义较为宽泛,但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他既考察了先秦思想史中的上古神话,又深入剖析了研究上古神话的重要思想史意义。

  东北大学中国满学研究院副院长何晓芳教授介绍了满族创世神话的历史背景和创世神话谱系,分析了满族创世神话的精神特征。满族创世神主要是女性神,但兼具男性尚武特征。她认为满族的创世神话是受到基因的鼓舞,由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的互构,既构建了女性神为主的神话谱系,同时又体现了满族尚武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告学系黄佶副教授探讨了河流的善恶两重性是其成为龙的原型的关键因素,对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的“图腾合并说”提出了质疑,认为龙的各种附加元素是依照人们的神话需要和审美情趣不断增减和调整而成的。指出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错误地理解了共工的“壅防百川”。黄教授根据提供的证据和进行的分析得到:欧洲等地的杜拉更(dragon)和中国的龙没有关系。

  太原学院张晨霞副教授谈到了学界对山西的帝尧神话关注度较少,地方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来研究。根据田兆元先生的观点,创世神话是综合的文化体系,神话研究的三重维度是语言、景观和行为叙事。结合山西帝尧神话的谱系特点:仪式谱系、叙事谱系、族群谱系等等,她探讨了山西帝尧神话的实践应用和当代传承路径。

  下半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宗迪教授介绍了中国创世神话故事类型有首度创世神话和二度创世神话。首度创世是自然秩序的创造,二度创世是社会秩序的创造。他分析了《尚书·虞夏书》创世神话结构,由首度创世神话逐渐发展到二度创世神话,探讨了研究中华创世神话意义——解释现代社会的秩序建立。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向柏松教授分析了中国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原生形态创世神话、衍生形态创世神话、系统形态创世神话等。探讨这一历史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创世神话形态,有助于认识中国创世神话的多种形态及其系统形态的构成,从而彻底否认中国神话残缺、不成体系的偏见。

  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介绍了彝族存在的几种创世神话,以及所形成的丰富的创世神话群。她论析了在彝族南部方言的史诗《尼苏夺节》《查姆》等史诗中的创世神话,龙成为创世的主神或者主要参与者。彝族的先祖与崇拜龙的黄帝部落有渊源关系,彝族的龙神话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和文化符号。

  青海省九天圣都中华昆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总裁,昆仑神话龙头景点总策划,凤凰山管委会主任韩生魁先生介绍了九天玄女的诞生、天德、法物和能耐,阐述了中华创世神话的核心人物是九天玄女(女娲),中华民族龙凤图腾的文化根脉是九天玄女(女娲)和玄龙(伏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九天玄女在哲学理论和人德建树方面对后世的重要贡献,以及老子《道德经》与九天玄女《天谕至理通明真经》的血脉联系。他希望促使学界相关研究走出误区,对九天玄女有一个深刻、本质、全新的认识。

  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数字中心胡兆凡主任介绍了天水市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天水伏羲庙保护维修状况和每年的祭祀活动,并代天水市博物馆副馆长、伏羲学院副院长高世华宣读了论文《伏羲的传说与考古学观察》。高馆长从古典文献记载、考古学和民俗学综合考证出发,认为伏羲与渭水上游天水一带的氏族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伏羲时代相当于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晚期和石岭下类型,其源头华胥氏族相当于大地湾一期,他们的活动在天水史前考古中均有所证。

  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员阎朝科介绍了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距今7800年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为代表的高庙文化出土情况,认为高庙文化是人类最早文明苏美尔和古埃及的源出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出地,展示了在高庙发现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存在的出土证据。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李建荣教授通过对关陇民间艺术的考察,从民俗学、民艺学的角度,探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陇东的原始文明与原生态文化的关联。将陇东民间神话传说与民间美术相联系,与民间文化符号互相印证,探讨黄帝部落图腾崇拜的演变过程。揭示了华夏文明中生命崇拜与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以及天地相合、阴阳和合,灵魂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蒋明智教授介绍了龙母传说中的卵生情节和宇宙卵生创世神话在亚洲和大洋洲的分布情况。他认为,在我国的这些宇宙卵创世神话中,影响最大的是汉族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而宇宙卵创世神话系统的变体则充分体现在毁灭与重建的洪水神话中。宇宙卵创世神话在中国源远流长,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深层的文化心理。

  会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宗迪教授,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分别对上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刘宗迪教授指出伏羲和《周易》有着很深的关联,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周易》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中国的创世神往往和祖先神是一体的,西方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创世神话不如希腊神话、印度神话,有浓厚的神话史诗,是因为中国历史观厚重,神话历史化。另外,古人对于龙和龙的原型的论述,后人增饰了其中很多的内涵。研究者应追溯其早期的内涵和意义,把龙的形象演变梳理清楚。针对张教授谈到的近年来的山西帝尧研究,刘宗迪教授认为尧舜在山西的记载是在汉以后的,文献中的记载较晚,不能根据相关传说断定尧舜的故里就在山西,要把神话的传播问题和早期的起源问题划分开来。伏俊琏教授指出神话是具有稳定性的,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并就伏羲文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彝族创世神话等论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2019-01-12
【本文责编:郑裕宝】

上一条: ·主题书展:神话学的世界——华东师大的学术文脉与传统
下一条: ·“温州大学民俗学毕业生联谊会暨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会”在温州大学顺利举行
   相关链接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
·[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刘璨 高有鹏]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谱系
·[王二杰]礼俗互动下东海孝妇现代传承·陈泳超:《白茆山歌的现代传承史:以“革命”为标杆》
·[邬梦茜]试析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
·[田兆元]创世神话的概念、类型与谱系·[朱婧薇]媒介变迁与民间叙事的现代传承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朱婧薇]媒介变迁与民间叙事的现代传承
·[金鹏程]“中国没有创世神话”就是一种神话·中国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与艺术创新研讨会实录
·《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在上海书展首发·中国创世神话产业开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菅丰]日本节日文化的现代形态·创世神话:以时间和空间为编码,揭开世界的“底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