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更“潮” 催生文创行业新业态
  作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8 | 点击数:3088
 

   元旦临近,为了让人们更多地关注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短视频、网综节目等互联网产品不断创新,并与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了一些“爆款”产品,刷爆社交平台。例如,“故宫淘宝”和“故宫文创”均在微博宣布进军“彩妆界”、推出故宫文创产品,《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让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以及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具有传统习俗特色的视频受到网友的热议等。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产品的结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丰收,也让更多的互联网一代重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当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碰撞,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色、更富有传播力,成为各界思考和热议的话题。

  融入生活

  充满趣味的古代人表情包、修复文物的能工巧匠以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网络产品……传统文化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更有想象力和活力的传播,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重建了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心理关联。作为年客流量接近1700万的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故宫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引发了网友的追捧,近600岁的故宫有了更年轻的面貌。

  传统文化如何在互联网上焕发光彩?用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的话来说,就是要将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取其精华并赋予文物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故宫博物院打造文创产品的宗旨。”

  改变传统文化的定位与面貌,或许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载体大都是“高高在上”,与参观者保持着安全距离。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文化元素必须缩短甚至消解距离,融入到公众的网络生活之中,在年轻的生态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所。

  越来越多的博物院加入了拥抱互联网的行列当中。2017年,腾讯与国家文物局签署了战略性框架协议,在“科技+文化”战略的指导下,陆续与多个国内知名的博物院展开合作,探索“数字文博”解决方案。在敦煌研究院,“数字供养人”借助互联网的连接和技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保护、亲近传统文化;在秦始皇陵博物院,观众扫描照片或实物就可以看到藏品的模型和细节……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传统文化是当年的流行文化,现在的流行文化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文化。希望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重新编辑、重组敦煌的各种文化符号,参与到对敦煌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来。

  更好赋能

  元旦将至,猪年春节也渐行渐近。这几天,画师小文格外忙碌。“每到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我们都会创作一些表情包等作品,让大家更多地关注传统节日和文化。”

  近年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表情包、短视频、H5等互联网产品纷纷涌现,在刷爆朋友圈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平台除了自身在为传统文化“活起来”进行各方面的尝试以外,更要赋能传统文化,让更多传统文化拥有符合时代元素的传播平台,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巨头通过新技术传承,让中国文化的丰厚遗产“活起来”,挖掘和创造新的文化符号。

  例如,百度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用科技传承文明:人工智能博物馆计划”,期待用人工智能技术让中国古老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字节跳动推出“国风计划”,在今日头条上增设“国风频道”,通过一系列优质内容扶持计划,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进行鼓励。

  借助互联网平台,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多机会打破传播壁垒,以更加符合网民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繁荣绽放。同时,表现形式与内容创作上的创新,也让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用户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积极参与到文化符号的传承中来。

  创新业态

  入围了雅加达亚运会电竞比赛项目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也包含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孙悟空、貂蝉、吕布等中国历史神话人物。随着网络游戏的风靡与出海,这些中国文化元素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数据显示,中国数字文创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热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11年到2017年,包括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在内的中国泛娱乐产业,其核心产值由1888亿元增加到5484亿元,预计占数字经济比重将超过1/5。

  正因为看到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之间正在发生的化学效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抓住文化的风口,在此过程中寻找商机。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近年来,故宫的文创产品诞生诸多“爆款”,成为互联网的现象级产品。据介绍,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在注重文化深度挖掘的同时,研发团队还做了大量调查,了解和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爱哪些文化元素、不同年龄段观众有什么样的文化需求等,由此推出了一系列备受喜爱的产品。

  有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还刚起步,行业生态尚未定型,产品功能较为单薄,用户体验有待进一步优化。未来,随着线上线下渠道整合能力增强,传统文化与餐饮、出行、社交等产业建立联系,催生新业态。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18年12月28日 第 08 版)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
下一条: ·文旅融合成首都高质量发展亮丽风景
   相关链接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
·[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滕云]“10.24”程序员节: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节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