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邓伟民]清新赣腔 时尚赣调
——大型民俗风情组歌《赣鄱谣》解析
  作者:邓伟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7 | 点击数:8870
 

  音乐语言时代美追求

  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在哪里?如何基于传统寻求时代的音乐语言?这是当代音乐创作的永恒课题。《赣鄱谣》的创作者同样做出了诸多的探索追求。首先,在音乐语言的构成中,作曲家不再以民间音乐原型或对素材简单的“编排组合”,或用面目全非的变化形态来体现对传统的传承,而是在挖掘提炼传统民间音乐素材基础上,融合作曲家提炼概括的民族音乐元素,匠心独具地将地域特色、多元色彩、时代风格等因素融汇为一体进行音乐语言的建构,形成了独具地方风韵的直白、个性多彩的音乐语言特征,表达创作者立足传统、回归大众、讴歌时代的创作理念。其次,组歌非常重视对当代中国旋律风格韵味的把握,每首歌曲都以明确的中国民族调式调性体系作为多声基础,强调旋律在作品的灵魂地位及多声音乐中线性思维的建构特征。旋律建构中对音腔的创意挖掘及表达呈现的特色在作品中尤为突出。如第八首女声独唱“弋阳腔、祝鼓歌”是一首以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为基础创作的作品。作曲家在汉语及方言腔调基础上对传统音乐元素在音腔上进行当代观念的创意性挖掘和表达。这一技术手段将传统民间音乐赋予全新的诗意生命,韵味悠长而又具有符合时代五声性风格韵味审美的清新时尚感旋律,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见谱例4)。

  谱例4女声独唱:“弋阳腔、祝鼓歌”(第1—7小节)

  《赣鄱谣》自发表以来直至今天,一直流传在老百姓中,其艺术魅力不仅仅向听众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情真意切、生机勃勃的赣鄱风情画卷,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创作者对当代艺术的作用及审美导向、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的深入思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背景下,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一部分的赣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实践探索的步伐一直就没有休止过。《赣鄱谣》的成功给予人们更多的启示。首先是要始终以自觉自信的心态立足地域文化的土壤,把握人民的需求,创作无愧于时代且具有民族意蕴及中国精神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吻合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内涵的文化发展要求,为当代社会和人民所喜爱。其次是提醒人民应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命脉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区域民间音乐文化之美,充分认识区域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众多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才能弘扬和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赣鄱谣》的创作以综合明确的调性功能体系作为多声构建的基础,将传统民歌元素发展为符合现代听觉时尚的音乐语言,通过传统音乐语言的再现和再造,将传统的民间音乐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全新的诗意生命,表现出创作者回归传统、关注大众的创作精神以及立足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文化精神求索。这种创作手法会使作品给听众一种华丽交织的美感。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同时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创作者既立足于观众民族文化的认同习惯,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性和通俗性特征,为社会和听众提供了可感可赞的审美作品,也为区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发展提供了参考。

(本文刊载于《人民音乐》2018年第1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王宪昭:从中华民族神话中寻找追梦精神
下一条: ·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
·[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
·[魏丽]辨别“父亲”与自我认同·[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