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多次谈及神话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神话,许多神话不仅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许多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的母题,已成为中华民族崇拜英雄、善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内在精神力量。
中华神话体现了一种集体“追梦”精神。神话是先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而形成的文化叙事,也可以说是人类精心编织的关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梦”,体现了一种集体性追求。所以不少人提出神话是人类规范自我的“神圣叙事”。从人类的发展规律看,当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需求后,一定会在精神层面上产生更高的追求与目标,我们称之为“理想”,也可用通俗的词语形象地表达为“梦”。为什么说有些“神话”中很好地反映出人类的“追梦精神”?这主要源于神话的叙事传统及文化功能。
神话中所追的“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体意念,神话的“梦想”是人的一种集体意志层面的思考。特别是在远古时代,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早期人类建构信仰的重要载体。当然,任何神话的产生与传承都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群体意识的体现。至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存世神话,更是基于千百年来具体的认知、接受与自觉传承。如《夸父逐日》神话,表象上看,是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而去追赶太阳,是一种个体行为,但在不同讲述人与不同受众互动的神话语境中,夸父则成为一种追求目标、永不停息的符号和象征。夸父不仅代表巨人族群体,同时也代表着早期人类积极认知世界的态度。夸父虽然在追日过程中饥渴劳累而死,但他积极奋进的精神却在后人的传扬中不断发扬光大,神话在描述他的结局时,虽然悲壮,但不是悲剧。他死后手杖化为邓林,也与盘古化生万物一样,是化生出新的生命,是精神不死的颂歌。如果把《夸父逐日》神话与《愚公移山》中所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联系起来思考的话,可以发现许多神话的创作实质,无一不是为了给人一种充满“正能量”的鼓舞,是希望不灭、奋斗不止的经验总结和人生启迪。所以,神话虽然看似简单,但千百年来却一直被后人念念不忘,口耳相传。即使生产方式改变了,生活环境变迁了,而神话却如传家之宝,让人神思梦牵。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定位的价值体系,人类的生存与理想之梦就蕴含其中。
中华神话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传统与生存智慧。目前见到的传世文化种类中,神话无疑是最早的。神话的产生依赖口头语言而不是文字。与目前发现的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相比,语言的产生要早得多。神话研究者一般认为,神话早在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那么,随着时间长河的冲刷,为什么许多文字记载的东西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作为口耳相传的神话却充满魔力似的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并且经久不衰?一方面源于神话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集口头、文物、习俗、文献等于一体的大文化传统,几乎在人类生产生活的所有时空中都能发现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也源于它的经典性以及被集体所公认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诸如文学、历史、哲学、律法等许多文化类型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
神话内容丰富,类型繁多,与其他文化类型相比,它不仅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最早的文化记忆,而且还把人类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经验,视如至宝般地一代代口耳相传。之所以说神话是神圣的,并不是因为它在内容上涉及了神,而且因为它通过对神的事迹的塑造标示出人类的历史经验和价值判断。如果对神话进行深度解读,就会发现与其叙事表象存在很大区别。以女娲神话为例,主要母题有“女娲造人”与“女娲补天”两项。分析“女娲造人”时,不同的专业学术背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专业研究者可能从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发现性别塑造与社会形态的关系,洞察出神话作为神圣教科书的历史根源。“女娲补天”,也并不是简单地塑造了一个女英雄,而是通过“箭垛式”的创作方式,使她成为福泽后世、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祖先。正如马克思在分析神话的产生方式时所说,任何神话都是人们用想象或幻想的方式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人们通过想象或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形式的本身。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明确指出,这些古老的神话直至今天并没有过时,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追忆祖先、仿效英雄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生存智慧,神话恰恰给后人提供了这种用之不竭的信念支持与精神原动力。
中华神话展现了中国特色与文化力量。中华民族神话展现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这种文化传统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神话特别是创世神话往往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如许多民族神话中广泛流传的盘古神话、伏羲女娲神话、炎黄尧舜禹神话,在这些神话的传承与接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不同于西方一些国家神话信仰传统中所说的上帝创世,而是塑造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祖先形象本身,源于对人自身的观照。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婚生人类,还是炎黄、唐尧虞舜的文化发明创造,都意味着他们是接地气的创世者,是无数个文化祖先、文化英雄的代表和化身,是中国人按照自己的本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形成的神性创造者。
从中华民族神话中,还可以发现一种社会担当精神。例如,那些表达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奋斗建设家园的神话,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神话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坚不可摧的梦想。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着多民族同源的神话,把众多民族的来源解释为生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兄弟姐妹,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如阿昌族神话说,大葫芦中走出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布朗族神话说,天上的兄弟下凡,成为汉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傣族等民族。德昂族神话说,50对男女婚生汉族、傣族、傈僳族、景颇族、德昂族、白族、回族等民族。哈尼族神话说,女始祖感生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等民族。佤族神话说,石洞中走出汉族、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彝族神话说,人与天女婚生汉族、藏族、彝族等。藏族神话说,汉族、藏族、珞巴族是兄弟。不必累述,像许多神话中叙述的洪水后兄妹结婚,生育出今天各个民族的祖先,是神话对古老民族关系的选择性表达,体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文化信念。这种文化信念很好地支撑了当代各民族大团结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客观历史的具体体现。这类神话必然是鼓舞中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文化力量。这种千百年来的追梦传统,以无可辩驳的文化事实有力地证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神话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也与新时代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进取意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融入润物无声的春风细雨中、神话传扬之中。神话中所称颂的创新创造、奉献精神、文化秩序、生存规则等,充分表达出中国各族人民有史以来向往中华民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梦想。追梦是中华民族一直没有中断的文化命脉。盘古、女娲、伏羲、神农、夸父、精卫、愚公等一系列神话形象,鼓舞了世代后人造福人类、敢于担当的梦想。这一梦想,必将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年10月22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