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跨境、跨文化与新时代民族文学”第二届民族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在京举行
  作者:孙文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19 | 点击数:12380
 

      本报讯 (记者孙文振) “跨境、跨文化与新时代民族文学”第二届民族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10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聚焦中华民族与近邻国家、地区交往以及各民族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叙事、传世文献、口头传统及文化认同,通过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民俗学、作家文学、文艺评论、民族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对相关问题阐发观点、形成对话,以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国际上提升传播力,在民族国家内部凝聚文化认同,讲好中国故事,这些新课题亟待青年人去探索。有鉴于此,中国社科院联合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举办了此次论坛。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任勇胜作了主旨报告《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满洲起源故事”——日本甲午战争小说〈续风吹胡沙〉的“满洲”叙述初探》,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副研究员高荷红对其报告内容进行了评议;3个分论坛分别围绕“以交流为中心的多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中国—东北亚多民族文学视域下的战争记忆”“中国南方多民族叙事中的身份认同”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本次论坛打破了传统的演示发表论文模式,融合国际通行的学术工作坊、文学沙龙和席明纳研讨模式( “席明纳”教学模式源于德国,19世纪后成为西方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支柱之一,意在训练高校学生开放自由的学术思辨能力),创新性地组织以“从投稿中遴选出的访问研究者”为中心,以“博士后+青年学人+权威专家”为基本模式的论坛架构。论坛秉持小而精的研讨规模,让参与者能够充分交流。“这一研讨模式淡化了研究者个人论文介绍的模块,将个人研究融汇到集体研讨中,可以就研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交流,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论坛召集人、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张多说。

      “21世纪以来,时局给青年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更积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学术格局的建设,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在交流、互动中成长,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朝戈金说。他勉励青年学者要耐得住寂寞,养成严谨的学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思想的天空,放射出生命的光芒。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8年10月19日 第11版:文化周刊·综合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中国故事节·大学生故事会在沈启动
下一条: ·中国“藏医药浴法”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相关链接
·[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毕雪飞]东渡的传统:作为方法的牵牛织女传说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孙英刚] 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
·[杨明晨]迷信作为“知识”:江绍原的迷信研究与学科话语的跨文化实践·董晓萍:《跨文化技术民俗学》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李牧]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对世界的新贡献·《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召开
·[王文超]科学史与民俗文化:艾伯华早期汉学研究述略(1927-1937)·[侯松 吴宗杰]“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
·2018年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招生简章·“跨境、跨文化与新时代民族文学”:第二届民族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征文启事
·[梁珊珊]中国民俗学跨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章立明]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南半岛山地跨境族群研究
·[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彭兆荣]论“跨境民族”的边界范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