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上午,上海民协携手上海高校中青年民俗理论研究联盟共同举办2018年秋季民俗学理论研讨沙龙。沙龙以“文化记忆与民俗传承”为主题,由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主持,以南方科技大学王晓葵教授,上海大学杨庆峰教授和黄景春教授三人谈的形式进行。同时,沙龙吸引多名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民俗学、民间文学、民族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热情参与。
王晓葵教授率先发言,他首先回顾了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认为如村落共同体这样的传承母体的衰退已经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提出记忆理论和民俗传承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其次,王晓葵教授针对民间记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再次,他认为“无意识传承”才是自觉状态下的传承,而学者、官方意识形态等力量的介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样的文化生态,并提出民俗学研究应该关注文化是如何在文化开发中成为各种商品的;最后,他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记忆如何产生勾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杨庆峰教授立足哲学,提出记忆与回忆的同异是记忆哲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传承强调的是保留,而记忆理论不仅是保留,还需要从历史深处唤起,同时,哲学中还关注第三维度——遗忘,这是民俗学和哲学都应关注的问题。杨庆峰教授又从纵横两个方向来讨论记忆,将记忆理论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学科间的研究分析展示得清楚明晰。他认为民俗学当下所关注的记忆理论已经与哲学所强调的“主体的记忆”契合,或有互益。
黄景春教授对王晓葵教授和杨庆峰教授的记忆理论研究予以褒扬,认为他们提出的民俗学采用记忆理论的理由以及记忆理论对民俗学研究的推动作用都切合实际,同时他从文学方面探讨了记忆理论的相关问题。其一,回顾了记忆理论的演变历程,从“记忆术”到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其二,他回应了杨庆峰教授关于“重视遗忘”的话题,提出不讨论遗忘就不能讨论记忆的形成;其三,黄教授就对抗时间流逝的记忆如何形成进行了深入阐发,史前到现在的各种仪式,各个时期的文学经典,乃至文化文本都有重要作用。黄教授认为文学经典固然能延续文化记忆,俗文学和民间文学同样能延续一些民间文化。
三位教授针对民间文学的困境,都市化背景下的民俗学研究内容和方法,传承与记忆的异同,纯粹记忆和功能记忆的区分等多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同时,三人对民俗学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以及如何定义等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对民俗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在场的师生也纷纷发言,积极提问,三位教授认真聆听,耐心回答,现场气氛热烈。
文章来源:文艺上海微博 2018年09月27日 15:17 【本文责编:CFNEdit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