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的母亲”母题的民间故事中,岭南龙母传说与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的影响最大,二者关系也一直为学界关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季中扬提出,两宋时期,岭南龙母传说影响到了江浙地区,但对山东地区影响较小,到了明清时期,江浙地区龙母信仰衰微,小白龙探母故事从龙母传说中脱胎而出,影响到淮河流域,可能沿着运河进而影响到了山东地区,并对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主人公由龙母转变为秃尾龙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山东地区的秃尾巴老李叙事是多重因素不断变异和塑造的产物。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施爱东则强调,民间传说能将秃尾龙、白龙、黑河三个本来互不相干的传说体系整合为一个如此著名的地方传说,充分说明了地方民众在特定时空的话语力量。作为历史上“闯关东”现象的山东移民聚居地之一和秃尾巴老李传说的重要传承地。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教授江帆以《“秃尾巴老李”出关:民间信仰的传承动力与演化逻辑》为题,通过透视山东半岛“秃尾巴老李”信仰以闯关东移民为载体出关,在辽西地区的扩布与演化,阐释民间信仰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资源,在闯关东移民群体文化建构中的认同功能与策略功用,进而揭示民间信仰在传承与演化中的动力机制及内在逻辑。
在辽东半岛,至今仍有许多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民间叙事,这些民间叙事不仅在资料本中有记载,在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仍有口头流传。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詹娜指出,辽西、辽南地区每年三月三仍然会有祭祀“李龙王”的庙会。每到下雹子时会有往天上扔菜刀的习俗,究其根源,皆是李龙王信仰的遗留。“秃尾龙”故事、“李龙王”庙会、扔菜刀习俗作为闯关东的文化符号和象征,至今在辽宁地区仍发挥着传承历史、追宗溯源、凝聚百姓的重要心理功能。她以辽宁地区搜集到的“秃尾巴老李”叙事和龙王庙信仰为关注点,揭示辽东半岛地区的秃尾巴龙信仰分布形态。
作为存在状态的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与作为实践的“秃尾巴老李”。口耳相传的口头艺术,一种以声音状态存在的民间故事。如何从不可见到可见?如何从存在到实践?辽宁大学教授吉国秀分别从“被说的世界”与“在说的世界”、被书写传统排除在外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状态、民俗学的干预机制四个方面做了具体阐释。山东大学教授刘宗迪则以《屠龙与治水:论中国的九头龙与希腊的九头蛇的神话象征》为题,通过比较《山海经》和古代西方神话的妖怪叙事,指出“秃尾龙”的神话原型可能与东方苍龙七宿的尾宿有关,尾宿九星,就是《山海经》中“相柳”的九首。因此,砍掉相柳的九头,其实就是砍掉苍龙的九尾,而在古人心目中,苍龙就是雨水的象征。这意味着,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最初可以追到到上古时期的龙星崇拜。
此外,辽西朝阳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宋殿武就老家谱及辽西秃尾巴老李庙会基本情况做了发言。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秀、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鲁汉、莱芜市民俗学会会长李胜华、潍坊市柳毅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辉、也分别围绕秃尾巴老李传说做了会议发言。
本次研讨会以秃尾巴老李传说为题,与会学者多维视角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建议和观点,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呈现出清晰的学术脉络,对于学术传承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显示出了新气象、新格局,表明秃尾巴老李传说研究更加成熟与自觉。此次论坛是山东民俗学界近年继“大禹神话与口头传说”学术研讨会后,围绕民间传说举办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我们进一步关注、重视与民间叙事相关的口头传说有促进意义。
文/张春 图/朱俊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处 【本文责编:王娜】
|